第 16 节 即时通讯(第1页)

在案件陷入胶着时,一个微小的线索使案情出现转机。沈恕在无头尸体案发后,一直布置工作人员对两名死者生前的所有通讯方式进行调查。从电话号码、电脑邮件、即时通讯等几个方面入手,不许遗漏任何细微的痕迹。

两名死者生前的通话和电子邮件、往来传真中均未发现可疑线索,但是即时通讯工具却出现了不易察觉的疑点。刘拯民和吕放在生前都有使用电脑进行即时通讯的习惯。市公安局信息处的技术人员经过努力,破译了两人的即时通讯的用户名和密码,发现两个用户名在刘拯民和吕放死亡后,都曾登录过一次,登录时间分别是十一月三十日上午九时和十二月十五日上午十时,每次时长三十分钟左右。虽然不排除两名受害人的死亡时间存在误差,但更大的可能是有他人盗用了这两个号码登录,而盗用者很可能就是凶手或与凶手相关的人。

沈恕拿到信息处的调查结果后,显得很兴奋,与马经略分析说:「这很可能就是本案的最大突破口。凶手接连杀死两人,而且选择的杀人对象目的性很强,不是随机杀人,凶手很可能与两名死者相识,或者至少掌握死者的情况。刘拯民和吕放的电话通讯记录中,我们对所有的联系人都核查过,并逐一排除掉。凶手在作案前如果曾经和两名死者联系过,采用电脑即时通讯的可能性很大。他在作案后登录到两名死者的用户名,目的就是删除和他本人相关的信息。这样就为我们缩小了调查范围。」

根据信息处提供的互联网 IP 地址,确定两个用户名最后登录的地点分别是楚原市的两个网吧,一个是城西的轮回网吧,一个是城东的进化网吧。

信息处反馈回调查结果后,沈恕和马经略立刻驱车赶往两家网吧。

向轮回网吧老板于海涛表明过身份后,请他帮助回忆十一月三十日上午九时许来网吧上网的人员。于海涛二十多岁,头发染一缕金黄,穿着很怪异,是个前卫的年轻人。他努力回想后,表示爱莫能助:「时间过去太久了,每天来网吧的人又多,一点也想不起来,除非是熟客还有点印象。」

沈恕说:「来网吧的人不是要登记身份证吗?」

于海涛作出奇怪的表情说:「如果上网要登记身份,那还有谁敢来?我是做生意的,又不是政府的监察员。」

沈恕说:「在那个时段的登录网址能不能调出来?」

于海涛说:「那倒是可以,不过登录的网址很多,如果你们要打印的话,需要付一些费用。」

沈恕笑笑说:「付费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