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老爷子,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的功夫周游天下,三十三岁,才进京赶考。
老爷子学富五车,轻松走到了殿试。那会儿老爷子还气盛,挥笔洋洋洒洒,写的基本是:官场贪墨无度,朝廷奸佞横行,可怜我大宋百姓,时时处于水火之中。
主考官倒吸一口凉气:霸气外露,找死!
遂把老爷子外派下乡,干点小县城工作。
后来因为干的太好,又被调去巡视御河工程。刚刚接到调令时,恰逢老爷子中年丧子。
送信的小吏坐立不安,觉得自己无比尴尬。
老爷子抹了把泪,看外边天寒地冻,颤声说,走吧,我这就上任。
那年寒冬飘雪,无数修河工人冻死在御河旁边,京城里的高官仍在春意融融的家里开酒会。
老爷子顶着宫里派来的都督,挥笔写下奏折,硬要来年开春才继续修河。
老爷子说,河修不成,本官愿承担一切责任。
自然,老爷子不仅有仁心,还有手腕,这条御河最终成功修好,老爷子也小小升了点官。
当知县,当通判,来办学校,打击权贵。
就这么着,老爷子六十岁了。那年宋朝与女真的海上之盟达成,要两路夹攻契丹。
老爷子叹了口气,说天下从此多事矣。
他已经六十岁了,这辈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觉得自己也没什么遗憾。
他退隐东阳,结庐山谷,准备著书立说了此残生。
奈何天下不太平,转眼,就到了靖康元年。
拉来同盟的女真人看破了大宋的虚实,那边的花花世界,那边的不堪一击,都让女真人壮起了胆子,要长驱南下,立马吴山。
大宋朝廷慌的一比,到处找人议和,却找不出合适的人选。
于是六十六岁的老爷子出山,去出使金国。
老爷子说,这次去,我就不打算活着回来了。
朋友吓了一跳,说不过和谈而已,不至于吧?
老爷子说,敌能悔过退兵固然很好,倘若他们执意南下,老朽也不能摧眉折腰,辱没国体。
让他们也看看,南朝人物。
朋友叫了声好,这声好渐渐传开来,朝廷竟然又不让老爷子去议和了。
因为怕老爷子太刚烈,不能给金人当孙子,那议和还怎么谈呢?
老爷子望着垂暮的帝国,心中不知是愤慨还是悲凉沉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