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呼吸过海拔 8848 米的稀薄空气,也感受过零下四十几度的低温。
最近的时候,死亡就在我的眼前:地震、雪崩、冰川裂缝、垂直的悬崖,没有人知道自己会死在哪个关卡。
在稀薄的空气下,登山者的体力勉强可以自保,一旦有队友在路上牺牲,我们只能忍痛就地告别,留下的遗体,化作一座丰碑、一个路标。
他们或许也曾在地铁站、商场和你擦肩而过,你大概没有机会知道,那个步履匆匆的糙汉,换上登山服后,会经历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叫石磊,是一名登山运动员。
尸体的「路标」

登珠穆朗玛峰这件事,我已经想了五六年。
2008 年奥运会要以珠峰为起点传递火炬,2006 年就开始从中国地质大学选人。
我之前登过 7000 米级别的雪山,导师问我要不要去报名选拔,我犹豫了。
彼时我刚刚考上地大的研究生,参加奥运火炬的选拔,意味着长达 2 年的封闭式训练,那我的硕士生涯一定会被耽误。
可 8000 米级别的山峰,早已在我心里落下一颗种子。
玩户外的人知道,爬完 6000 米,就会想爬 7000 米;等上到 7000 米海拔,8000 米的目标又会在你心里种草。跟女生喜欢拔草一个接一个的奢侈品差不多,只不过我的「奢侈品」是登山罢了。
全球只有 14 座山峰的海拔在 8000 米以上,全部登顶成功的人,圈内叫入围「14 座俱乐部」,中国到今天也只有不到十个人跻身此列。本来还有位前辈曾被寄予厚望,但他在攀爬第 12 座的路上,遭遇恐怖分子袭击丧生。
而这 14 座山峰里,珠穆朗玛峰虽然是世界最高峰,但因为成熟的商业化开发,却是相对难度最低、条件最好的。
举个例子,之前在山脚海拔 5364 米的珠峰大本营,我们不仅能吃上英式牛排,还能就着远处的雪崩声,饱餐四川火锅、印度咖喱。
这些年,登顶珠峰被有些人异化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