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调查记者:采访对象的稿外故事更精彩(第1页)

我入行一年买了三份重疾险,若干意外险,写好了遗书,每年元旦更新一次。

我被人放狗追过,接过恐吓电话,收过装了白菊的恶意快递,还曾在外地发稿后怕被寻仇,午夜跑路,一夜未眠。甚至被采访对象性骚扰,「要不要去开房」。

在刀尖上行走久了,会觉疲累。但我为混沌的世事着迷,也仍相信真善美。

只是,对于我们追逐的真相是否存在,已经没有最初的把握。

我是一个调查记者。采访对象的稿外故事,比呈现在纸面的更精彩

这些年,我见识过很多嚣张跋扈的强者和处境堪忧的弱者。我曾因发表负面新闻被房地产大佬当众直斥,「滚出去」;也曾被采访对象哀求,「你如果不帮我,我就从天台上跳下去!」

面对前者,我往往比对方更咄咄逼人;而对于后者,沉默比滔滔不绝的游说更有力。

2017 年 7 月,大学生小多用招聘软件求职,不料陷入天津的传销组织,意外身亡,被弃尸于荒野中,全国舆论一片哗然。

我像听到发令枪,赶去天津市郊的事发现场探访。按操作套路,这篇报道,要还原小多的生平、「求职」经过和死因。

他溺水的小池塘边杂草丛生,边上全是平房。

我假装自己是个刚入行传销的外地人,拎着一只塑料袋,踩着拖鞋,叫了一辆电三轮,去附近镇上两家房产中介打听情况。

「村里的平房怎么租?」我一进门便摆出「社会姐」的架势,直截了当地问。

一说到平房,中介警觉又熟门熟路地问我,「你是做直销的吧?」——「直销」,是传销人士掩人耳目的话术。

跟中介慢慢聊开,我见时机成熟,表明记者身份。她也不介意,说起许多租平房的「直销人士」突然人间蒸发,连押金也不要了,传说逃去了河北。

根据中介大姐介绍,白天,这些人集体出动放风,在主街买馒头,来去会清点人数,一个都不能少。

于是我顺藤摸瓜,去找几家馒头店老板,给他们看小多的照片,问有没有印象。

碰巧,一家馒头店的店员记得小多,「斯斯文文,不像干传销的,一次会买五六十个馒头,应该已经是个小头头了。」

通过记者同行,我获得小多父亲多叔的联系方式,但同行提醒我,多叔不善言辞,即使见面,也得不到太多信息。但我知道,只有见面我才能死心——况且,谁知道同行会不会为了抢独家,故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