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我找到刘胜军时,他整个人被烧得面目全非,身体的一部分已经碳化。
在他身下是一只即将燃尽的轮胎,他的两只胳膊弯曲着伸向空中。
我判断眼前被烧焦的尸体是刘胜军,是因为我用棍子拨弄尸体时,发现了他左手手指上那枚金戒,戒指内侧刻着他的名字。
我找到刘胜军尸体的地方是在一条河边,这条河位于三座山交叉之处。这里都是树木与竹林,异常宁静。
我走到这里纯属偶然。星期天,我所在的拉卜小学照例不上课。拉卜小学只有四十名学生,学校周边的山上分别有三个佤族及拉祜族的村寨。这些村寨的人都异常凶悍。
那天一早,我处理完个人事务,出了学校沿小路往后山走,拿着手机到处找信号,直到走近河边,就发现了刘胜军的尸体。
刘胜军原本是拉卜小学的老师。这所学校只有他一个人任教。半个月前,县里接到学校所在乡的报告,说刘胜军突然失踪了,已有多日不见。
于是县里临时抽调我去拉卜小学。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一是不能中断教学工作,二是尽可能了解刘胜军失踪的原因。
刘胜军跟我一样,也是志愿者,他是辽宁人,两年前来到缅北。在赴岗前的培训,我是主讲人之一,因此认识了他。之后在每个学期的总结培训中,我们都能见面,彼此也渐渐熟悉起来。
我在看志愿者档案时,得知刘胜军二十八岁,未婚,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学的是「路桥专业」。这个专业在缅北毫无用处,只能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去乡村学校当老师。
最初,刘胜军被分配到一所区中心学校任数学老师,一个学期结束后,他提出要去山里的乡村学校。第二年,刘胜军又提出去更偏僻的学校。
他的请求一再被肯定,领导在总结培训大会上着重表扬了刘胜军,号召志愿者们向他学习,表彰他不怕吃苦,无畏艰险,是大家的榜样。
直到这个学期开学前,刘胜军又申请去拉卜小学。当时我还为他担心,提醒过他,拉卜小学地处更为偏僻,那里不通车没电没信号,而且还是毒区,吸毒贩毒的情况很严重。
刘胜军说他不在乎什么困难,有个住处能吃上饭就行了。他告诉我,他喜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