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生命最后一刻:医生,我能不能请求不做有创治疗(第1页)

老李是我参加工作接收的第一个病人,得的是肺腺癌晚期,确诊是在 60 岁,他退休的第一年。

第一次见面,老李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倒是他老婆风风火火的。询问病史时,老李总是插不上话,都是他老婆在讲,讲也讲不到重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

我问老李:「你抽烟吗?」老李说抽一点。话音刚落,老李的老婆几乎跳了起来,「抽一点?一天到晚烟就没离过手,天天乌烟瘴气的。」

旁边病床的病人家属也开始说起自己老公抽烟的事儿,你一句我一句,我这个医生都插不进去嘴。

肺癌的病因目前来讲,研究相对清楚,吸烟是一项重要的致病因素,也正是因为这个,肺癌患者与其它癌症患者比起来,总是承受一份额外的压力,仿佛别的癌是命不好,而肺癌是「罪有应得」。

一阵剧烈的咳嗽,结束了两位家属的啰嗦,老李的爱人急忙拿出水杯递上水,老李边咳边摆手。

我在病历上写下:李某,60 岁,右肺腺癌,多发淋巴结转移、肝转移、骨转移。老李比较幸运,可以应用一种叫做易瑞沙的靶向药。我告诉老李把烟戒了,回家吃靶向药,每个月拍 CT,定期复查。

肺腺癌的病人如若存在基因突变,可以进行靶向治疗,这种治疗利用基因检测寻找肿瘤的「靶」,用靶向药作用精准射击的「箭」攻击癌细胞。

半年后,老李自己来了。

他走进办公室跟我打招呼,说老婆在家带孙子,家里人手不够。

老李胖了些,他戒了半年烟,饭量大了很多。这在肿瘤科医生看来是件好事。还有就是他起了一身疹子,这也是一件好事,说明靶向药在起作用。

复查的项目一项一项报出结果,我竟然有些紧张。老李毕竟是我的第一个病人。

不幸的是,肿瘤不仅长大了,还转移到了另一侧的肺。晚上值班,九点多,我在办公室写病历,老李来问白天检查的结果。

我问他家里人明天能不能来一趟,可能需要输液,身边不能没人。

老李对于他需要占用家里一个人手很愧疚,反复说自己一个人也能行,再不行找个护工。

「还是叫家里来人吧,病情得跟你们交待一下。」

说到这儿,老李不倔了,也不问检查结果,给儿子打电话,说是大夫让来一趟,其他什么也没说。

面对肿瘤病人,有一个很重要的沟通方式就是「你先回病房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