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华语偶像的叙事逻辑(第1页)

日本人的偶像叙事是「部活」式的,所谓「部活」就是学校社团。动漫作品《灌篮高手》的篮球部、《吹响!上低音号》的吹奏乐部、《凉宫春日的忧郁》的文学部等等,都属于「部活」。

韩国人的偶像叙事是「工业」式的,一套标准化、可视化的共通标准下,谁能做到最好,谁就脱颖而出。虽简单粗暴,但所见即所得,所听即所感,No Thinking,Just Feeling。

而我们中国人呢?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中国人偶像叙事,它必须是「家庭」式的。无论成员们是否真的有血缘关系,但温馨、活跃、令人羡慕的美好家庭氛围,恐怕必不可少。

从 1980 年代起,这个道理就在华人少女偶像的发展、迭代中屡屡浮现。家庭氛围营造越成功的,偶像和组合的商业价值往往也就越高。

从本节开始,让我们正式将目光聚焦到自己身上,看一看华人少女偶像的发展历程。

一、华语偶像的缘起

我们都知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东亚世界逐渐形成了以大陆中华文明为轴心的「华夷秩序」,儒家文化的故事从中原到海洋方向逐渐扩散。而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大陆百年积贫积弱,「华夷秩序」瓦解,那些来自海洋方向的新文化,往往先登陆日本,再跳到一些「过渡地带」,然后才进入中国大陆,逐渐被我们去芜存菁,消化吸收。

这些所谓的「过渡地带」,包括上一节所讲的韩国,更包括「亚洲四小龙」的另外三个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

在清末民初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南洋华人曾经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某个角度说,20 世纪后期港台流行文化对于大陆地区的影响,也可以看作是这种影响力的惯性和延续。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形态不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走出了一条和大陆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轨迹。在 20 世纪后半,整个亚洲最发达的流行文化市场在日本,紧随其后的就是港台。

先说香港。在偶像产业诞生初期,香港少女就已经在日本人才辈出:陈美龄一度有实力和樱田淳子竞争 1973 年日本唱片大奖的最佳新人奖,乐家姐妹也在 70 年代成绩斐然。进入 80 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和日本的市场交流更加频繁,从近藤真彦在中森明菜和梅艳芳之间「脚踏两条船」的现象,就可一叶知秋看出当时的互动有多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