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后记:所谓偶像,无所谓偶像(第1页)

2019 年 10 月,应知乎的盛情邀请,我们开始合力完成这篇 12 万字的《偶像大历史:艺能少女的残酷物语》。历经半年打磨,终于在 2020 年 3 月完稿了。

其实一开始我想写一个 30-50 章的长篇连载,从美空云雀、吉永小百合那一代的「少女偶像史前史」开始,把每一家知名偶像的成长故事都详细写一写。不过在大家讨论之后,还是决定精简掉那些重复性比较高的故事,多站在整个产业的大背景角度,多关注系统性的进化,也多聊聊我自己的主观感受。

于是,我就先去复习了一遍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从 2012 年初动笔写《AKB48——21 世纪的丑小鸭传说》以来,这是我时隔近 8 年再次写关于偶像的连载。这 8 年里,偶像产业发生了很多变化,代代新人换旧人。当然很多朋友也知道,我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14 年 4 月,应 SNH48 创始人的邀请,我离开了生活 5 年的东京,来到上海加入 SNH48 核心运营团队。同年 11 月,我所在的整个 team 离开 SNH 并拿到 YY 的投资,创建了偶像学园 IDOL SCHOOL,我也成为了这支组合的联合创始人。

经历过这一系列的折腾,如今再回过头来写整个少女偶像产业的故事,我的视角和感受跟 8 年前也有许多不同。这就像聊电影,影评人的视角和制片人、导演、编剧的视角其实完全不一样。对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来说,题目的角度和作者角度也不尽相同,你问鲁迅「为什么要写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说不定他会告诉你「那天宿醉,写的时候脑袋不清醒」呢。

站在受众(粉丝、评论员)面,人们会注重偶像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关注她哪些地方跟自己能产生共鸣;或者往深了想,她这种形象映射了哪些审美倾向,是哪种社会符号的具象化……当然更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八卦。但站在运营角度,其实日复一日都是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循环中,很少有时间腾出心思去想这些。

不过,在偶像这件事儿上,我又是一个经历了双重角色的人,又当过评论员,又干过运营。所以在专栏写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努力调和这两方面的立场,也尽可能为身处不同立场的读者都带来一些新知。

如果你在阅读时觉得某个角度有些「不对劲」,我建议你试着转换一下立场,说不定就能柳暗花明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