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景观社会批判(第1页)

(上)

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观理论。景观(Spectacle)一词源自拉丁文的「spectae」和「specere」等词语,意为奇景、奇观、被观看、假象。虽说普遍翻译为景观,但必须要时时注意其中「假象」的意味。

景观既可以表现为一种客观的景色,也可以指代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通俗点理解,景观就是一种脱离本质的虚假,一种被资本构筑的表象。在后现代社会中,一切事物都可以表现为「被展现的图景」。

这就是前两章中所探讨的内容:资本给商品构建附加符号价值,并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打折促销、购买示范,从而给商品附加诱人的「景观」,对受众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诱惑,以迷人惑众的外观形象喧宾夺主,激发起消费者无穷无尽的购买欲。

以「本世纪最成功的营销」钻石为例,稍微有一些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钻石就是碳元素,地球上储量也很丰富,人工合成技术也很成熟。

但是,资本一来通过他们「制造匮乏」的能力,在供给端严格限制流入市场的钻石的数量;另一方面在需求端为钻石附加了诸多「景观」——爱情、忠贞、永恒、珍贵等,限制供给刺激需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钻石贵一点不可怕,钻石成为了爱情的「景观」,这就很可怕了。于是无数情侣被「不给我买钻戒还说爱我?」「一辈子就结一次婚,难道还不买点好的吗?」类似的价值观绑架,成功被资本主义薅到羊毛,并获得了跟「永恒」「爱情」「忠贞」没有一毛钱关系的一坨碳元素。

在后现代社会,资本主义已经不需要通过劳动者的饥饿和匮乏进行剥削,于是在生产过剩的年代中构筑景观,从而激发人无穷无尽的欲望成为了当务之急。德波把景观对我们世界的入侵称之为「另一场鸦片战争」,借用毒品般意识形态的复制,原本「总体的劳动」变为了「总体的商品」,消费定义了你的生活、价值与人生。

就这样,景观运用「形象的修辞」「视觉性意指」和「充满诱惑与挑逗的言说方式」,在「真实」和「本质」之上制造众多的「伪真实」和「伪本质」,而这样一种景观的存在,反而让真实和本质成为了幻象和虚假,成为了一个本末倒置的社会。

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众多商品的被赋予了身份、象征、时尚、荣誉、价值肯定等种种光环,而没有这种商品景观的真实的生活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则被贬抑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