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观的复制
大都市本质上体现为资本的聚集,在表象上体现为景观的聚集;并通过景观的「规训」与「控制」,牢牢地栓住了年轻人的意识,是他们心甘情愿沉迷于景观的灯红酒绿中,并成为资本的廉价劳动力。
本文就从资本创造景观的特征与逻辑开始谈起。关于资本主义大都市建设,大卫·哈维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这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诠释:首先承认了资本主义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发展以及翻天覆地的城市化进程,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积极作用;但同时,资本的无孔不入也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包括对人的剥削、对劳动者精神健康的压迫、对原住民生活的侵占、对文化的吞噬、对审美的玷污等等。
因为我们要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认真分析「破坏性」的来龙去脉,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创造性」的否定;我们要向前看探寻更先进的出路,而不是通过倒退、通过抹杀创造来掩盖破坏——这是一个辩证法一分为二的问题。
关于创造性破坏的内涵,哈维指出:「资本将世界视为白板,一个可以任意切割、刻画的空间,并且在完全不指涉过去的状况下,将新事物铭刻在上面。如果在铭刻的过程中,发现过去横阻其间,便将过去的一切予以抹灭。」
以我们的大城市为例,北京南锣鼓巷,上海田子坊,杭州河坊街,苏州平江路,厦门曾厝垵,成都宽窄巷子,武汉户部巷,南京夫子庙……去过这些地方的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些景观同质性无比之高?每个类似的商业街总有卖丝绸的、卖高价文艺饰品的、卖印着口号的陶瓷刚和 T 恤的;
总有找几个小哥在门口叮叮当当敲打,暗示大家是手工制作其实全是工厂机器货的银饰店——很有趣,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小哥,会发现他们除了把银条敲成一个环剩下啥高级的装饰都做不出来;总有卖老酸奶的、卖绿豆糕、龙须糖式的甜味点心的、卖肉馅烧饼的,美其名曰「本地特产」。但去多了这些地方你会意识到这个「本地」的范围大概包括「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这些「南锣鼓巷式」的地标都是所谓的「城市特色」「游客必去」的「景点」,但这不是本地特色,而是资本特色。在德波的理论框架下,这就是景观复制带来的威力。
例如,所有的购物中心都是一楼奢侈品,二楼女装,三楼男装,四楼运动服饰,五楼六楼美食类似的布置;所有的商业街都重复着大同小异的展示,被千篇一律的连锁店占据。而在大卫·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