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可以对消费主义和景观世界做一个总结性的提炼了。构筑一个消费主义的神话世界,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制造意义。
在工业时代,消费是生产的实现部分,是依附于生产,生产赋予了商品怎样的品质、功能、效果,那么消费就是这些的实现。
但是,在后工业时代,消费不再是生产的依附、不在以生产实现为目的,而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意义——即消费本身的意义。这一种意义成为了消费的目的,用鲍德里亚的话讲是:「消费主义时代的消费不再是针对实体的消费,而是针对于意义系统的消费」。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我们已经不仅仅是在消费食物、衣服、日用品等, 而必须接受「某种话语权下构建的意义体系」与物品本身的绑定, 这一种体系规定着物体额外的实现与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物品想要变成消费品,必须先经过这一种意义体系的构建。
于是,被消费的不再是物品, 而是人与物品之间的被构建的意义本身。这一种「意义」可以是某种被激发的需求,可以是某种价值实现,也可以是身份和等级的象征,亦或者就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甚至集体仪式。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写到:「消费者与物的关系因而出现了变化:他不会再从特别用途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全套的物。洗衣机、电冰箱、洗碗机等,除了各自作为器具之外,都含有另外一层意义。
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好似一条链子、一个几乎无法分离的整体,它们不再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相互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
这一种「意义」,用鲍德里亚的话讲叫做「符号」,用居伊·德波的话讲叫做「景观」,它们都是被构建的超出于本质的幻象。同时,普通人也把自己的「意义」与这诸多消费品所绑定,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被消费起什么级别的商品、买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仅仅联系在了一起。
茨威格有一句名言:「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其实这就是消费主义时代我们生活真实的写照:没有什么不能被出售,没有什么不能去购买,没有什么不被金钱异化。看似一件商品提升了你的「档次」「品味」,其实你早就为之付出了足够多的溢价。
于是,消费主义时代的消费已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