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不要再用智商来衡量自己是否聪明(第1页)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外观特征,不是智商高低,不是财富多少,而是认知能力的偏差,认知水平的高低。

智力测验旨在衡量人们的抽象能力、学习能力和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的一套测验。

西方早期智力测验主要任务有三方面:智力的鉴别,智力测验的方法,智力测验的应用,早在 1889 年西方已经开始研究。最初的出发点是从帮助一些心理迟钝的异常儿童恢复。

1905 年,比纳和助手西蒙发表了第一个心理取向的智力测验──比纳—西蒙量表,用语文、算术、常识等题目来测量判断、推理等高级心智活动。

此后随着研究深入,逐步开始采用智商的概念。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意思。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出来的分数。再到后面,又出现了比率智商和更进一步优化的离差智商。这些测量标准只注意到量变而忽略了质变。

智商概念,即 IQ(由 Strem 在 1914 年定义)=心理年龄/生理年龄 X100。

假如一个八岁的孩子测得心理年龄是十岁,那么他的 IQ=心理年龄 10/生理年龄

8X100=125。

但现在不再用这方法测量 IQ,今天做智商测验时,被测者分数会被加起来,直接和同年龄组其他人进行比较,IQ 值为 100 是平均值。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对上述传统智力理论提出挑战。他采用了认知心理学的思想,认为个体智力上的差异是由于其对刺激情境的信息处理方式不同导致的。

斯腾伯格主张,人类智力是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各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长度因人而异,从而形成智力的个别差异,三种智力成分为:

1)组合性智力: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思考、判断、推理达到问题解决的能力(传统的智力测验测量的只是组合性智力);

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

3)实用性智力: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本世纪 60、70 年代到目前,可以看作智力测验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作为智力测验理论来源的智力领域和测验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特别是心理测量学与认知心理学相互结合的研究取向,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和趋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