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阅读 500 页。然后你会发现知识是如何起作用的。它的威力就像是复利。
——巴菲特
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中说,读书不应该只以改变心智为目标,否则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林先生说这些话的年代,是个什么都慢的年代,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没有社交工具,认识不到几个异性笔友,一生只能爱一个人。他认为改变心智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但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不改变心智,何以能找到乐趣?改变心智,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或许林先生的本意是读书不应该急功近利。
有人一天不读书就浑身难受,犹如猫爪挠心。有人读书如抽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读法。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不仅仅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阅读能够认知自我。知道自己属于什么层次,还欠缺什么。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
2)知道自己不知道(求知探索)
3)知道自己知道(探索规律)
4)不知道自己知道(空杯心态)
如果要算知识经济时代最常提起的词汇,「发现事物本质」算是一个。这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眼能看出是不是妖怪。要想发现本质则需要思想有足够的深度,要做到思想有深度,有个前提是要多阅读书籍。
人如果不阅读,视野难以拓宽,毕竟每个人受时间和经历的限制,格局有限。即使思维能力再强,缺乏素材的思考难以提升认知,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阅读能为思维加工提供素材。
阅读能够对心智进行改变,但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心智。改变心智应该是获得阅读乐趣之后的附属产物。
读书给予我们独处的时间。要想仔细的品味一本书,最好的方式是把手机关闭,或者放在不能随手拿到的地方。把时间留给自己,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
用手机碎片化阅读资讯会让人越来越焦虑,整块的读书时间,可以治疗焦虑。
越优秀的人越读书。还能有什么比阅读书籍获得他人的人生经验、知识而付出成本更低的方法呢,没有。相对于普通人,精英更善于理解抽象概念、更愿意探索未知、更愿意学习和阅读。
在信息时代,一条信息传播越广,那么信息的深度则越浅。真正有深度的信息都还在书本里。这从一本书从写稿到出版中间要经过多少工序就能知道,互联网上的某些信息内容仍然有待把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