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 节 肖邦:姐弟恋的音乐家(第1页)

每天早上,我醒来之后到客厅,喝咖啡、吃早饭,然后放音乐。通常我会听两类音乐,一类是爵士乐。另外,听古典乐,贝多芬、莫扎特,也经常听肖邦的《雨滴前奏曲》。那个声音真的好像一场雨,不是暴风雨,是很哀伤的雨水,有时候大,有时候小,好像有什么事情会发生的感觉。可是,到最后又突然平和了,觉得不管是大雨还是小雨,一切都会过去,你还是可以回到一个平和心,找到你的安静的所在。我很喜欢这一首曲。

这首曲有个浪漫的故事。肖邦,我们知道,出生在波兰,后来在巴黎成名。他同居了九年的女友,是很重要的法国女作家,笔名叫乔治桑。乔治桑自己有小孩,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乔治桑的名字是男的,因为那时候女人不能抛头露脸,也不能发表文章,她就取了一个男的笔名,也成了大名。

《雨滴前奏曲》的故事就是,有一天,乔治桑带着小孩出去买东西,刚好碰到大雨。马车老司机很不负责任,把乔治桑跟小孩丢在路上不管了。他们在大雨之中,淋着雨走路回家。回到家,进门看到肖邦在哭,并弹着钢琴,弹着一首新的音乐。乔治桑问,你哭什么?肖邦说,你们回来了,太好了,因为我刚一直等不到你们——那时候又没手机,只能想象发生了什么事情——想啊想啊,就睡着了,梦里面还梦到你们,也梦到自己在雨水之中找你们,还梦到自己弹钢琴。醒来之后,他就马上写了这首曲,《雨滴》,当然他没有给它命名,后来大家围绕这个故事,称其为《雨滴前奏曲》。

原先的版本是全部充满哀伤的,表达他心里的担心、惧怕。后来看到女朋友回来了,心情平复了,就收了结尾,找到安息的地方。好多人都描述这首曲,把它跟宗教的气氛连接起来,感觉好像在一个教堂里,大家为了死去的兄弟姐妹而哀悼、哀伤,可是也为了他们能够回到天国,回到主的身边,而感到欣慰。那是种很复杂的心情。

我们这一期谈肖邦,很难避开谈乔治桑,也应该谈她,因为肖邦的故事,重点在于肖邦跟乔治桑的爱情。我觉得那是很亲密的,很有感觉的。每一次想到这些人,在那个时代,很不容易,很大的压力,作为艺术家——一个音乐家,一个文学家——大家走在一起。可是,也不会说因为既然已经走在一起了,就好死不如歹活,继续下去吧。当爱情慢慢没有了,变成感情了,还是很深的感情,可是就要分开。两个人在一段关系里面,就像宗教。好的爱情应该像宗教一样,把一个人提升、升华起来。当然升华的过程里面难免也会矛盾冲突,有所碰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