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 节 马礼逊:英国汉学系统的拓荒(第1页)

来中国传教的意大利神父利玛窦。他去世于 1610 年,他不仅在宗教信仰,还有在东西文化交流上面都做了非常重要的启蒙工作。而且,他的信仰精神让人感动,不管你是不是跟他有同样的信仰。就像我们看法显大师、玄奘大师去西游取经一样,那种付出个人的生命,冒险犯难去把自己的信仰理想达成跟追求的人,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大的精神号召作用。

利玛窦去世之后一百九十七年,另外一位洋人也来到中国传教,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而他有一点更特别的,一般人讲到他的时候,只讲他对于中国的影响,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还有信仰的影响比较少谈,特别是对他自己的国家英国汉学研究的影响。我们这一期两方面都会谈到。

这位老兄跟我同姓,姓马。当然,我是真的「马」,他是翻译为中文的「马」。他就是马礼逊,在英格兰出生的苏格兰传教士。他 1782 年出生,一辈子追求他的信仰。大概 25 岁左右,从英国出发,先去纽约,再从纽约坐船来到中国广州。

他出发前三年,22 岁,加入了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传道会,主动要求去中国传教。中文可以找到一本叫《马礼逊回忆录》的书,里面他写道,我祈求上帝让我去有最大的困难,而且是从人类的眼光来看,可能是最难成功的区域,让我去传教,把神的福音传给在那个区域里面的人,他所说的区域就是中国。他的申请被接受以后开始学中文,还学了科学、天文、地理、医学,为什么学这些呢?其实是受利玛窦的启发,他觉得说,利玛窦当年来中国,在万历年间传道,也是先用西方的科学文明,打动中国的知识分子,再开拓传教信仰的空间,他也想用同样的方法。学了一堆之后就出发去了广州。

他到了那边,当时因为种种的鸦片贸易,各种的纷争,中英的关系很紧张。而且有一家东印度公司,做了很多非常不好的贸易,就是除了销售茶叶丝绸以外,还有鸦片,遗害甚深。可是没办法,当时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也好,甚至一些读过书的英国人也好,都难免要替他们当翻译。有些是专职的,有些是随传随到的,替他们做口头翻译或者文字的翻译。这些负责翻译的人在当时被中国人称作舌人,用舌头来吃饭的。可是马礼逊本身,不管在他的回忆笔记还是跟朋友的通信里,他都说,他觉得卖鸦片给中国人是我们英国人的一种羞耻。

刚开始东印度公司不仅是一家企业,等于是英国政府的化身,掌有实际的政治权力。马礼逊可能是为了开拓追求信仰的空间,不得不跟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