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节 陈寅恪:不觅封侯但觅诗(第1页)

大师陈寅恪是这样,一方面学问非常非常大,大到很多书,好多人——包括小弟在内——看到第三页都看不下去,为什么?因为看不懂,跟不上,头脑跟不用。他们的推理的细密,很细致,学问的大创见,眼光的独到,根本跟不上,很厉害的。可是,也是非常倒霉。

像陈寅恪,他出生在 1890 年,1969 年去世。我们都知道这个他所经历的 70 多年,快 80 年了,是中国最动乱的时代,变来变去。清末,后来革命民国,军阀、民国,战争,各种的战争,后来各种的运动,真的是很难融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那这些对搞学问的,尤其是拥有超级大脑的人,像陈寅恪来说,真的是非常不幸的。

那么在这个不幸的、动乱的历史时代里面,有些人运气还相对的好;也有些人,投机取巧;也有些人,甚至助纣为虐,那拿到他们的好处跟方便。像陈寅恪这样专心搞学问的人,又运气不好的话,那没话说了,真的是倒霉。

陈寅恪大师,这个陈寅恪,心字旁一个各,各走各路的各。对于这个字怎么读,很多的争议的,到底读 ke,还是 que,都有不同的说法。可是主流意见到现在一般是觉得读 ke,上课的课的音。有人说,因为陈寅恪是家里先祖原居于福建上杭,属于客家系统,所以说他的母语的发言的音应该读陈寅恪(que),是有这个说法。可是我们跟着主流意见是陈寅恪,因为他在他的英文的姓里面的署名也是 k 的发音。那所以陈寅恪应该是大概错不了了。

那陈寅恪 1890 年出生,家里也是做学问的,学问家。后来,家里搬到江苏那边,从小跟着父亲父辈们做学问,当然是头脑非常好。后来,成为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思想家,他写的诗非常非常动人。可是大学问,还是要说那一句,也有大倒霉。

先说他的学问。他求学的过程,在家里读书,被长辈们教导提拉,开了眼界。后来,在 1904 年,才 14 岁,他跟着他哥,经过上海,去日本读书。可是,倒霉开始。才去了日本一年,腿痛,受伤,有病,读不下去了,回来了。高高兴兴地去,一年之后回来了,回到中国,这在上海,吴淞复旦公学读书。可是他本领大,过了五年,1910 年,20 岁,又考取官费留学,这一会去了,去了德国,在柏林红宝大学,还有瑞士、法国都去读书,到处去听课,图书馆读书。才去了四年,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头。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又不能读了,又回到中国了,又中断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