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他 2007 年去世了,很年轻,59 岁。他出生在 1947 年。他就是在台湾八十年代开始的新浪潮电影里面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也受到高达、受到费里尼很深远的影响。我们前一期提到,他在美国看电影,看费里尼的《八部半》,《八又二分之一》,看了好多遍都睡着了,看不懂,看到第七遍,第六七遍才突然觉悟: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的。当然,影响他的导演不仅有费里尼,还有德国很重要的导演,翻译为中文就是和硕,他的电影也是打开了杨德昌的眼睛,而且让他决定放弃了他本来从事电机工程的专业工作,从美国回去台湾,全部投身到电影业,电影界里面,后来他用行动,用成果来证明了自己是可以的,也参与了台湾整个新浪潮电影运动,一直影响到今天。
杨德昌出生在上海,是客家人。小时候, 1949 年后,家里把他带去台北,家里蛮有钱的,他读工科的,大学是在台湾的交通大学读当时的控制工程系,等于电机工程系。之后就去美国,再读工科,读了硕士,然后跑去南加州大学,就是李安读的大学读电影,好像没有毕业,反正读了一年,就觉得电影其实不应该是这样来学的,甚至不用在科班里面学的,然后就回到西雅图,做工程界里面工程师。一做也做了七年,可是里面都没有放弃他的电影梦,跟不同的电影,当时的文青——当时他才27、8岁——交往。后来到了 30 多岁了,终于也是因为看着和硕的电影,觉得说,不行了,我的电影梦就像在我的胸里面一盆火,烧起来了,不行了,我一定要放弃我在美国这么舒服的工程师的生活,回去台湾,为我的电影梦打拼。所以他就回去了,回去台湾。当然也因为有机会,有人找他,所以你交朋友,朋友圈是很重要的,朋友圈决定你未来的一半,就是你有什么机会,有没有人来拉拔你。他朋友就给他机会,我们去搞电影去,就找他来演,来编剧,就参与了电影工作。
他回到台湾就当编剧,当演员,参与了其他朋友们的推动的电影导演工作。刚开始,就跟朋友一起来拍片,1982 年的《光阴的故事》,也是新浪潮的电影的一个启动的电影,有四个故事,他就是拍第二个,叫做《指望》,Desires。新浪潮电影实际上跟法国新浪潮电影相比晚了二十年,可是很多很相近的地方,就是:新的一代兴起来了。
你想一下八十年代,在台湾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培养了新的一代,他们受的教育水平,他们看世界的眼光、角度,还有他们跟世界的关系、相处的关系,完全不一样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