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5 节 黄世仲:用方言推动革命(第1页)

黄世仲,他是什么人呢?清末的人,很短命。1871 年出生在广东的番禺,1912 年辛亥革命成功的第二年被枪毙了,40 岁而已。这么短的生命,他留下了许多文字。他的重要性在哪里呢?他的重要性除了他的一腔热血,就是他以身作则,告诉我们在当时的情况下,爱国可以有不同的人,尽不同的责任,用不同的方法,尽自己的才能,有人是武的,有人可能是动脑筋的,出谋献策的,有的人主要用笔。而这个黄世仲,世仲老兄他文武双全,稍稍碰过军事的东西,可是基本上他扮演的角色就是文,他透过写小说,办报纸,当记者,来鼓吹革命,鼓吹旧中国,还有更特别的是说他其中用一个方法,除了写一部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还在他办的报纸里用粤语写顺口溜,有粤语写评论文章,小说也用很多粤语。在岭南地带,对他的乡亲父老进行头脑启蒙。

我们刚说了,面对一个大时代,你要有所贡献,你可以有不同的身份,选择一个平台,用某个特别的方式推动你的想法,作出你的贡献。黄世仲就是这样,他选了文字的平台,在文字平台上用粤语,甚至有人说三及第,用写作推动他的以及他的同辈人的革命思想。什么叫三及第呢?这里给你们文普一下。

你是广东人的话就知道,有一种粥叫三及第。什么叫三及第呢?就是混杂的意思,把猪丸、牛肉、鱼蛋全部混在粥里面,这个粥吃起来口感非常丰富。在清末明初,岭南地带有很多三及第的文章,出现为书、报纸、刊物上面。里面有什么三及第呢?第一个就是用文言文,第二个用了粤语,方言口语,甚至不避粗俗的脏话、俗语。另外一个是什么,那时候还没出现,就是你可以想象文言文跟方言合在一起再除以 2,平均起来,就是白话文。那时候还没有新文化运动,也没有白话文运动,要到 1917 之后才出来。可是在之前其实你说这一批清末明初的广东文人,你说他们写的文言文是文言文吗?也不全部见得是,已经可以看到白话文的影子在里面,他们把文言文淡化了,里面加了粤语,有时候不一定是粤语,可是写出来很平顺,很口语的,可是那个口语又不到方言的地步,所以其实就是前期的白话文。我们要从这个角度看,所以就是文言、白话,或者说文言、前期的白话跟广东的方言粤语混合成这种三及第文章。

后来到了新文化运动,20 年代之后,在广东、香港大行其道,文言、白话、粤语。后来慢慢演变,到了 70、80、90 年新派的三及第,不是写文言了,而是白话粤语加外来语,英文,甚至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