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节 刘以鬯:娱人也娱己 通俗不庸俗(第1页)

我写作三十多年,写了很多的评论、杂文、散文,后来也写小说。可是其实,我也是诗人,写了不少的诗,可是放在抽屉里、电脑里面没有发表,除了唯一的一首。可是也很倒霉,那时候八十年代刚开始,还是用手用笔写在稿纸上面的,我的字非常潦草的,不好看,不容易看清楚,有时候我写完的稿子自己重看也看不太懂,何况是别人呢。我那时候文艺青年,十七八岁,写了一首诗,是关于以前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我去香港仔的墓园看他的墓,然后有感而发,就写了,谈他的不合作主义。写了投稿,投给一个报纸,刊出来的时候马家辉的「家」编辑就看错,以为是「马永辉」。真是倒霉。难怪我从小就有一个外号叫「黑仔辉」,就是倒霉辉的意思,什么都倒霉的。这一次也是倒霉,生平唯一公开发表的诗,居然连诗人,就是我,作者的名字都写错了。我当然写信给报社的记者就抗议、抱怨、撒娇。编辑很快回信,说抱歉抱歉,还安慰我,之后又鼓励我写作写诗,对于年轻的、文青的我来说是很大的鼓舞,因为这一位编辑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非常好、非常出色、非常重要的作家,也是我们这一期要谈的人物刘以鬯,刘先生。

刘先生当然不仅对我是这样,对于其他文青也是这样。刘先生今年 6 月去世,活了整整 99 岁,还差半年就是——中国传统的看法就是圆满了—— 100 岁。有时候我们觉得长长久久,在 99 岁去世,也是高寿,也是一种福德、福报。

刘先生是很重要的文学人物,可能你对他的名字不太了解,可是你大概也听过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就是受刘以鬯的小说《对倒》的启发,受他这个小说里面叙事方式,不同的人好像两条平行道,交流道,只是偶然的碰了一下,可是各有各的世界。王家卫受这个启发,取了他的里面其中一些人物,还包括了作者刘以鬯先生本身的身份。记得吗?梁朝伟是个报社的记者、编辑,他去了新加坡,他把这些元素都放进他的电影里面。电影最后打出字幕感谢刘以鬯。一般读者都大概知道「刘以鬯」这三个字。

刘先生 99 岁。他出生于 1918 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是浙江镇海。然后读书,在当时鼎鼎大名的圣约翰大学,1941 年在圣约翰大学,其实毕业也蛮晚的,他是读哲学的。之后战争爆发了,他到处走,去了重庆,后来再来香港,然后就开展了他的报纸编辑生涯,在中国大陆、在香港参与了很多报纸的副刊,还有杂志的编辑的工作。他本身第一篇的小说就是在 18 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