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们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时候,谈到他的小说《睡美人》,有一位 60 多岁的男人每天去一个不正经的地方,跟睡着的少女发生各种暧昧。小说里面那个男人说,我觉得自己老了,因为我觉得我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多的好奇心。他用「好奇心」的有无来定义、来界定他老还是没老。
好多人从年轻到老都充满了好奇心。正因为他的好奇心,从以前到现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这一类人通常是什么人呢,除了做学问的人,就是科学家、发明家,我们这两期谈爱迪生,谈特斯拉都是这样,他们对什么都好奇。
这一期,我们谈一个中国的科学家,沈括,也是从小到大一直充满了好奇心。
沈括,被研究中国科技文明史的人,像大名鼎鼎的英国专家李约瑟写过一大套《中华科学文明史》,他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里面最杰出的人才,最优秀的标志,是中国科学史的坐标。
沈括,北宋人,1031 年出生,1095 年去世,只活了 64 岁,距离我今天 55 岁差了 9 年。其实,人进入 50 岁之后,随时都可能死,就像梁实秋说过的一句名言,他说,一个人过了 45 岁,人跟人之间谁先死就不知道。因为一过了 45 岁,你别看社会平均年龄好像几十岁,像香港平均寿命八十多,其实只要过了 45 岁,什么都可能发生。
好了,不要说这种哀伤的事情。说回沈括,他怎么有好奇心呢?相传有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比较普及的版本是说,他小时候读唐诗,读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座寺庙里的桃花,前面两句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粤语就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翻译一下就是你走在路上,到了四月天,好像那些花都凋谢了。可是,山上面的寺庙,桃花才刚刚开始盛开。
沈括小时候就很好奇,为什么同样是花,为什么这边会凋谢,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另外的空间才刚开始呢。他就问他的妈妈,他妈妈可能也回答不出来,或者说想让他自己去考察,就带他和几个小孩到山上去玩,让他去看看,感受一下。
果然,沈括感受到了,感受到什么呢,感受到山上的气温特别低。沈括拍下自己的脑门,说,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因为山上面地势比较高,温度比较低,所以,花开得晚。花开得早晚是跟温度、地势有关系的。可见,好奇心驱动他去找寻问号背后的答案。
当然,这个故事另一个版本是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