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张爱玲: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段子(第1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阅读、出版、研究、讨论上面,有两个很关键的人物,一位是男的,他的名字就是鲁迅,另外一个是女的,她的名字叫做张爱玲,原名张煐。

这一男一女两个人分别可以说是两个产业,一个鲁迅产业,一个张爱玲产业,什么叫产业呢?听起来好像搞生意的,经济学一样。

在文化研究里面,其实这是一个好的词。比方说马家辉成为马家辉产业的意思是说,很多事情会围绕马家辉发生,比方说出版,他的书不断地出来,重出不同的版本,成为一种商业贸易,一个可以做的生意。

还有研究,从种种不同的角度,关于马家辉的研究、讨论,甚至争议都会有。还有就从文字的出版、研究,延伸出来的改编,改编为电视剧、广播剧等等,关于马家辉,或者说关于马家辉的作品等等,这就是产业的概念。

鲁迅跟张爱玲,他们成为一个产业的关键理由在于,他们写出了很好的、很深刻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小说、散文、杂文、翻译都有,张爱玲主要是小说,也有散文,当然也有翻译。

这两个人很好玩,你一想起张爱玲跟鲁迅作品的情调好像不太一样,对吗?可是里面又有个共通点,什么共通点呢?其实都是写人,写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心理状况,还有行为,还有互动展现出来的关系。

你别看鲁迅有很多杂文是写时事评论的,可是他的小说创作或者散文写得还是人,只不过他把人的存在状态拉到外面,跟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来接轨,是什么样的国家历史社会情况让当时的中国人有这种民族性,像阿Q,为什么有这种表现、这种思考。他把人的心理状况往外拉,然后带着读者的眼睛往外看,看这个国家、民族,古往今来的前途发展等等。

张爱玲也是写人,特别大都市,尤其上海、香港等等的男男女女的爱情,他们的心理状况。可是她不像鲁迅一样往外拉,她是往里面挖进去,到最后挖到什么呢?也不是跟别人的关系,是一个人跟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心理那种幽暗、黑暗、幽微的所在,你的心原来这样想。一个人的想法往往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你看张爱玲好多作品,《半生缘》也好,《金锁记》《红玫瑰》《白玫瑰》也好,不管男女,在那个处境的反应会把当事人自己吓了一跳,我没想到我在这个时候会做这个决定,我没想到自己在这个时候会说这种话,原来我是如此的黑暗,或者是刚相反,我这个时候居然能够展现出包容,所以人的心是被黑洞更深的黑洞,是如此的复杂、纠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