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白马非马与概念属性(第1页)

这节课主要学习我们是如何使用概念的,遇到问题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关注到其中的概念。而不能一带而过,那样我们就很容易错过最重要的东西。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思维的细胞——概念,当我们有了思维的细胞,第二步就是把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加以组合、使用,思维就运转起来了。

这门课程就是要讲清楚思维是怎样运转的,而我们要把握这些思维方式。这样我们就真正地开始思考问题了。相比之下,没有经过这样训练的思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是不是显得杂乱无章,散乱而缺乏效率。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没有形成真正的有效的思考。

上节课给大家留的思考题「白马非马」论,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奇怪的论题到底想说些什么。

白马非马不是公孙龙的专利,而是当时名家普遍利用的一个辩题。在《韩非子》一书中就有记载,一个宋国人,名叫倪悦(说),他是一个喜欢辩论的人,经常拿着「白马非马」的论题四处找人辩论,而且还辩服了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许多辩者。齐国是当时强盛的诸侯国,而稷下学宫相当于当时的学术中心,聚集了很多有名的学者。但可惜的是《韩非子》一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倪悦辩论的过程和方法。

值得庆幸的是,公孙龙给出了详细的证明,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他们两人的证明是不是一样,但推测起来应该差不多。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公孙龙是如何证明白马非马的。

他从两个方面展开自己的论证。

首先,他说,马是指一种形状,这个定义并不准确,在此不必纠缠,一会我们再来分析,而白是指一种颜色,颜色和形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所以白马不是马。

这个论证看上去非常简单,不过先别着急,等会儿我们再分析,先看他提出的第二点证明。

他说,如果我让你去后院的马厩里找一匹白马,你去了发现马厩里有黄马、黑马,红色的马,偏偏没有白马,那你一定告诉我没有白马,但是马厩里明明有马,为什么说没有白马呢?所以说,白马不是马。

这个证明也不复杂。

可是,我们明知道这个结论是错的,公孙龙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们来看公孙龙的第一个论证,他说马是指一种形状,这是给马下了一个定义。虽然我们现在说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