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充满了种种不确定,于是我们总想让不确定变得确定一些,可是,如果一切都是确定的,我们又会觉得人生毫无乐趣,反而不如变得不那么确定才好。不过不必担心,事实是,我们距离确定一切还十分遥远。
我们这节课来看看一个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转变的案例。
上节课的思考题,甲乙打赌:钱少者可以赢走钱多者钱包里的钱。
结果两人都觉得对自己有利,但这显然不可能,怎么回事?
结果只可能有一个,也只会对一方有利。一个明显的结果为何在出现之前,会产生对双方都有利的判断呢?关于这一点,一定会有人认为有道理,有人认为没道理。
认为这个判断有理的人指出,输赢的几率各占一半,并且输的数额少于赢的数额,当然是有利的。
认为没理的指出,输赢的几率各占一半,但是由于互相不知道对方手里的钱数,所以根本没法判断一定有利于自己。但这个想法有问题,因为如果一个是 100,对方的哪怕只有 101,自己也能赢 101 块钱,而即便,万一对方手里只有 1 块,自己也是输 100,所以,虽然不知道对方钱数的多少,还是可以做出有利的判断。
事实上,赌博游戏中的每个参与者恰恰都认为结果对自己有利才会参与,否则事先知道对自己不利就不参与了。虽然结果不会对双方都有利,但是有利的判断是在结果产生之前而不是之后。
另一个问题,比这个升级了,避免了刚才说的无法判断对方可能的数值的担心。
现有两个装着钱的信封 A 和 B,其中一个信封里的数量是另一个的 10 倍,但不知道具体钱数是多少。现在可以任选其一,然后有一次机会决定是否更换另一个信封。
现在假如张三打开信封一看是 100 元,那么他知道李四拿到的信封里是 1000 元或 10 元,他会不会交换呢?
作为理性的人,他要考虑的是另一个信封能给他带来的期望值是多少。李四的信封中是 1000 元和 10 元的概率各占一半,那么期望值(平均值)就是 1000×50%+10×50%=505。当然要换了!
另一面的李四呢?假设他拿到的信封里是 10 元,他的道理是一样的,对方的信封里可能是 100 元,也可能是 1 元,期望值是 100×50%+1×50%=50.5,也应该换。
这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