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一个人对自己好呢?一想起他/她对自己做了很多付出、关心、爱护、帮助等等,那当然是好了,这是什么办法?归纳法。有时候又会反过来,知道下次什么情况他/她一定会怎么做,为什么?建立了对自己好的前提了,下次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就能推想出结果,这就是演绎。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抽象思维的另一个重要运转过程——演绎。
上节课我们说,人都有一死。这个结论是归纳出来的,现在我们把它当作一个前提条件,再加上一个条件,苏格拉底是人。那么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结论是,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这就是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演绎是什么?它的过程与归纳正好相反,由一般到个体,也可以说,由普遍到特殊。
人都有一死,是不是一个普遍的判断,包括所有的人,这个我们也叫做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是一个个体,这是小前提。
两个前提合在一起,我们就得到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这样就从一个普遍的判断得出了一个特殊的个体的判断。
是不是和归纳相反呢?归纳是说苏格拉底会死,柏拉图会死,发现是人都会死,最后得出结论,所有人都会死的。演绎正好相反。
三段论的基本特性,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已知的判断,结论则是演绎出的一个新判断。为了保证结论的正确,前提必须正确,还要求推理的规则要保证正确。
简单地讲讲历史。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大成这个词是孟子用来形容孔子的,所以很多孔庙里都有大成门、大成殿。
亚里士多德基本总结了在他之前的各种思想和知识,直到现在的西方学科划分还基本沿用他的体系。
他把推理这一类学问排在所有学问的第一位,并称之为逻辑学,他认为这是求知的工具,也称为「分析法」。其他的学问分为第一哲学、数学、物理(包括天文、气象、生物、生理、心理学等),这是分类,又概括起来,统称为理论科学;相应的还有实践科学,包括政治、伦理、经济等等,还有制作生产科学,包括制作实用的和艺术价值的,包括诗学,我们现在说的文学,还有艺术等,这个称呼有点意思。其中,第一哲学就是后来称之为形而上学的东西。
回到课程。
来看上节课的思考题,我们还是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