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最吸引我的一部电影是《盗梦空间》,时间叠加、空间折叠,非常有意思。最核心的是盗梦者要进入别人的梦里,其实就是进入思维空间里。这是虚拟的想象,介入到他人思维意识层面去窃取信息,而实际中呢?不是这样的。
这节课我们就把关于沟通的思考再深入一层。
实际中往往是这样的:美好的假期里,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一大家人在露天阳台上玩扑克。微风席面,好不惬意。其中一个家庭成员想,难道我们一下午就在这里度过吗?也许大家都想换个地方去玩,却又不好打扰别人的兴致,对,我来提个建议,看大家的想法。
于是他表现的兴致勃勃的样子提议,「要不咱们去不远处的阿比林转转怎么样,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活动活动。」没想到大家都纷纷表示支持,他想,自己的提议对了,其实自己还是想玩牌的,现在这个主意看来更符合大家的想法,幸好不是只考虑自己。
一行人热热闹闹想阿比林出发,经过一个燥热的、没有乐趣的,甚至连食物都很糟糕的旅游回来后,他心想,还不如在家呢,正想这事的时候,母亲显得有点累了,「啊,这次小旅行还不错嘛!就是其实在家也不错。」结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发现,其实都更愿意呆在家里,说说话玩玩益智游戏。可是,他们也觉得有点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大家可以继续享受整个下午的时候,当时却没人反对这个提议呢?
我们细想一下,生活中其实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假期干点什么随意性很大,有时转了一圈回来,又累又饿,就会觉得还不如在家休息呢!可是如果不出去呢?又会想,真应该出去转转啊。
面对人生,我们只能知道错过之后的结果是这样,永远不知道没错过会是什么样。太多的感慨都是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2016 年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和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的竞选,很多美国人都很纠结到底选谁,为什么?都不够满意,美国媒体在采访中也发现,选民最终的意愿不是强烈支持哪一个,而是强烈反对另一个。在很多选举中其实都有这个问题,想选张三,但觉得张三没机会、不可能,只能找个还顺眼的吧,结果实际做的与想要做的不一致。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留给大家想的,如何解决催婚。
催婚,已经成了中国逢年过节的一出必演节目了,少了它,年节都觉得没有了年节的味道!做起广告了!
这几个例子的共同点就是没有彼此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