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们来整体地解释一下什么是深层思维。
一个人会不会没事往墙上撞?大家可能被问笑了,这不有病吗?对,正常情况下不会,有病的情况下可能会。
还有一种情况,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观察到,孩子就会自己跑着跑着撞到墙上,撞疼一次很难记住,多撞几次,大人再讲一讲,明白了,不能撞,但还只是条件反射,还没形成深层的意识。
但这个不去撞墙不是不能,在《上帝之惑与思维陷阱》一课里,我们讲到孟子的一段话,说的就是不能和不为,这里就是不为的那种情况,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为什么?为什么正常人不会这么做呢?很多事不做是对后果的担心,并不是能力本身不具备,那么这些考虑就是深层的理由。
所以,现在大家要明白,表面的行为只是深层考虑的外在表现。
现在大家应该有些理解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处于我们思维的最上层,就是使用层面。因为相对深层来说,它们的形式、过程、方法都很具体了,而相对我们的外部世界,它们又很抽象。再加深一下,这就是抽象与具体的方法。
有书友可能还有一个疑问,那去掉中间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这一层不行吗?改为两层,反正深层结构的几种思维决定着我们最终的思维,何必再加一层感性、理性呢?
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因为我们在进行概念的定义、判断、推理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利用逻辑思维的形式,比如,大家学习这门课之前多少也了解概念,也会做出推理对吧,但是并没有每次都想着逻辑性啊,为什么依旧能思考呢?那是因为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的能力,但是这个理性思维的能力虽然能让思维有一定的推理能力,但结果呢,未经训练的思维出现的是概念不清、判断不准、推理不明等等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没有逻辑思维的能力。
《瓶颈障碍与思维突破》一课中马云的「五新」观点表述不清就是这个原因,但我们绝不能说马云表述「五新」的思维形式是感性的,对不对,那是理性思维的结果,但是因为没有训练过深层的逻辑思维能力才出现了其他人不明白他的表述的结果。
而我们学习过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具备了在思考过程中就将逻辑思维应用到思维过程中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思维能力的核心秘密,这就是我们思维宝藏的寻宝图的终点。把深层思维贯穿到使用层面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形式还是原来的形式,过程还是原来的过程,方法还是原来的方法,但是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