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 节 资本历史与逻辑方法(第1页)

近年来,随着支付手段的不断变化,原本习以为常出门必备的现金使用率越来越低,大有「一部手机浪迹天涯」的潇洒劲头,人生都跟着变得随意、随性了呢!那么,与人类相伴无数岁月的货币真的要消失了吗?

我们这节课要通过案例来介绍逻辑与历史这一组方法。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还不需要货币,因为那时的社会形态还不具备大量多余的物品可用于交换。随着物品的丰富,人们需要将自己多余的物品换取自己缺少的物品,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种充当交换手段的东西,就是所谓的一般等价物,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货币。

回想十来年前,要是有人说以后的现金都不怎么用了,直接是账务转移,那时觉得这个事情很不适应,总觉得钱还是拿在手里才踏实。而随着互联网带来的革命,货币的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便捷的支付手段出现之后,现金的使用越来越少。

难道咱们现在就不需要钱了吗?不是不需要,但出现了新的转化。转化的过程正在发生,很可能对未来金融和经济是一个巨大改变。

先来看上节课留的思考题,关于历史。那么历史是什么呢?

历史,我们可以宏观地说,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的总和。我们中国有世界上最系统的历朝历代的记载,还有各种世界史等等。但这些记录下来的就是历史吗?

我们要如何看待历史呢?这就出现了种种历史学,历史学不仅要记录历史事件还有提供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及指导原则或者理论依据。这样就会出现即便是对同一段时期的历史,不同的人也会写出不同的历史来,那么哪个是真实的呢?不知道。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的一个观点很受人瞩目,他的观点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要想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就先要弄清楚「当代史」是怎么定义的,还要明白这里说的「一切历史」到底是什么含义,而这些都涉及大量的思想内容。这就涉及到史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去了。而我们只简单地理解为,看待过往的历史都自然地受到当前的观念的影响和介入。

再看一个我们熟悉的,人类社会要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共产社会这样几个发展阶段,这是我们熟悉的一种人类社会各阶段的发展形态的描述。这一观点来自咱们熟知的马克思,这是他提出的关于历史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基础主要有两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是分析历史的根据,辩证法是研究用的方法。

我们要讲的内容到这里出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