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鲍鱼、燕窝虫草、人参鹿茸,都是好东西,一股脑都吃下去,别说胃受不了,整个人都不好了。好东西,也要适合自己,这是说对于自己的学习也一样,要有选择地吸收,逐步来,也许先从海参吃起,也许先从鲍鱼下口,消化吸收了,再来点别的。精神层面也一样,一下把很多不熟悉的知识、观点、方法都堆在脑子里,不乱才怪。慢慢来,再好的东西也要记得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其所用。
这节课不讲案例,探讨几个问题。
1999 年,还没有青藏铁路,我和朋友走青藏公路进藏。
在临近拉萨的路边,看见一位藏族姑娘,冲我们招手、微笑,她的笑容从此留在记忆中,因为在那一瞬间,我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是笑,就明白了「笑」的真实内涵,直击内心,什么话都不必多讲。
所以,离开本真之后,我们需要的是回归。
回归内心,我们才能找到一直在寻找的,不管是幸福还是快乐。
幸福是什么?快乐是什么?这更接近于在追问幸福和快乐的内涵。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这更接近于在理清幸福和快乐的外延。
为什么人会有幸福的感觉,快乐的感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究竟怎么把握呢?
《论语》第一学而篇,咱们从中抽取一部分,看能不能给我们足够多的启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与乐相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第一句就告诉我们什么是快乐了!人生中有两件事是快乐的源泉,第一是学而时习之,普通的解释是说经常复习学来的东西,但是这样是不是能带来快乐很难说,我们现在都连起来说成学习,但古时基本是一字一意,首先,我们要想想「学」是什么意思,「习」是什么意思。
看下面的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里的学不是现在普遍理解的学习书本知识的概念了,而是身体力行的一些行为方式,这正是文中要强调的「学」,为什么说古人让我们先学做人呢?而不是先学知识。那么,「习」就有解释了,实习实践。大白话就是,学做人,做好人,勤加实践,不亦说乎!
第二种快乐,有朋自远方来。故人从远方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