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节 维瓦尔第「教父」级名曲:威尼斯的华丽与激情(第1页)

我们今天来听一首最适合春天聆听的也是最著名的春之曲。来自维瓦尔第的《春》,选自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四季》如今是全世界被录制最多、演奏最多的小提琴曲了,可以说没有之一。这首巴洛克风格的乐曲节奏蓬勃欢快,音色轻盈丰满,像这样速度接近每分钟 128 拍的乐曲,非常适宜用于刺激儿童大脑的发育。维瓦尔第的《四季》一共有 12 首乐曲,分别是《春》《夏》《秋》《冬》4 首小提琴协奏曲,《春》一共有三个乐章,采用快慢快这种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的音乐结构。

第一乐章结构简练,只有三分多钟,这可能是我们现代人比较能够接受他的原因之一。乐曲一出来,大家肯定都会说,原来就是这一首啊,我们常常听到的主题旋律令人印象深刻。这正是这首巴洛克乐曲的不凡之处,我们听古典时代的乐曲,像贝多芬、莫扎特可以很容易唱出他们的旋律来,像欢乐颂,像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小星星都非常容易传唱。而巴洛克时代的音乐,比如巴赫的乐曲就不那么好唱了。因为巴洛克时代的曲调不对称不方整,里面充满了休止符和摞起的节拍,对于普通乐迷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所以我们背不下来,但是这首《春》大家很容易记住,里面华丽的、蓬勃的主题句都能够哼上几句。他就是协奏曲《四季》成功的关键,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辨识度。我们知道巴洛克时代的乐曲大部分是比较相似的,因为他们是模式化写作出来的。像巴赫的曲子、亨德尔的曲子在普通听众听来几乎分辨不清,拿手是拿手,也是因此他们都写的特别快,因为按照一个模式,照葫芦画瓢可以写得很快,也可以写得很多。像巴赫写了 1000 多首,还有一位当年比巴赫更出名的音乐家,他叫泰勒曼,他写了 2000 多首,如果不是模式化写作,怎么可能写那么多,模式化作曲的结果就是全都写的比较像。

但这首《四季》的《春》会立刻在我们眼前跳出来,12 首乐曲里面每一首都有亮点,比如第一段的主旋律非常优美,生气勃勃。接下来的一段用弦乐器模仿鸟叫的颤音声部交织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低音弦乐器,低沉的颤音,带着一点幽默感。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巴洛克音乐的一种结构模式,在所有的乐器都加入合奏之后,余留下三件乐器演奏出更加温柔细腻的音乐,之后再次回到大合奏,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一种音乐肢体上的对比,块面状的音响和线条画音响的对比,这种手法后来常常被现当代的音乐家来借鉴。

第 2 首慢板非常动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