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阳明格竹: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第1页)

我们上一讲讲到王阳明对朱熹理学有所怀疑,才有了阳明心学。其实早在他创建心学的龙场悟道的许多年前,他就对朱熹理学已经产生了怀疑。那么他的这种怀疑是怎么发生的呢?导火索就是我们今天的国宝大熊猫最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竹子。

自从 12 岁立项做圣贤的志向后,王阳明始终把做圣贤当成人生第一等事。那么如何做圣贤就成了他前半生的唯一追求。

1489 年,十八岁的王阳明拜访了当时极负盛名的大儒娄谅。谈到做圣人的路径时,娄谅给出了四个字。这四个字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这四个字出自四书之首《大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那么理学大师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什么呢?格是探究物,是万事万物。朱熹认为,天地万物包括最微小的一草一花都有个理在。格物就是探究万事万物的理,而得到真知,致知就是得到真知的意思。这就是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

朱熹又说,你如何能成为圣人呢?就是要把天地万物的理都给格出,从而得到真知。你得到的真知越多,离圣人就越近。当你把世界上最后一个物格完,得到其真知后,你就是圣人了。我们都知道在大明帝国的时候,朱熹理学是国家的意识形态,人人都被理学所笼罩,凡是读书人都必须在理学的框架内活动、思考,不允许超越此框架。也就是说理学之外没有学问,你研究学问的学问,只能是理学的学问。至于做圣人这样的宏图大业,肯定也要在理学的指导下完成,所以朱熹通往圣人的路径,在当时的王阳明看来是正确的,而且对此深信不疑。

有一天王阳明就找来一位朋友。他指着后院的一片竹林说,朱熹老夫子说过一草一木都有个理在,自然竹子也有,咱们今天就把竹子的理给格出来如何?朋友说好啊,看咱们谁先格出来。于是两人就坐在竹林前盯着一根竹子格起来。无论是王阳明还是他那个朋友都认为很快就会格出竹子的理来。但一天过去后,二人一无所得。三天后,王阳明的那位朋友头晕目玄出现了幻觉,他看到竹子拔地而起,在他头顶旋转。于是他沮丧地对王阳明说,唉呀,我不行了,朱熹老夫子的这个格物真是难,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做到,我先撤了。王阳明希望朋友能坚持,但是他这个朋友实在受不了了,跑掉了。王阳明本人也是头晕目眩,因格不出竹子的理来而头痛。但他毅力顽强,又坚持了四天。他格竹子一共格了七天,那么七天以后呢,他在竹林前晕倒,被抬回来卧室。这个就是王阳明心学史上最动人的篇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