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8 年,王阳明因得罪皇帝朱厚照身边的红人大太监刘瑾,而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这个贵州龙场驿站在今天的贵州省贵阳市的修文县。他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担任站长。
这个站长是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他是政府官员,也就是驿站站长。而另一方面这个驿站站长名不副实。当时的龙场驿站年久失修,缺衣少食,居住和饮食都成问题。那么王阳明只能住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而且要靠自己解决温饱问题。除了以上这两点以外,对于王阳明本人而言,龙场驿站还有一些问题。第一,当地弥漫着瘴疠之气,这对于从小就患肺病的王阳明而言无疑是个地狱。第二,当地有杀人不眨眼的土著以及中原的流亡人士。王阳明从小就喜欢和他人交谈,而这些人显然不是他的谈话对象,也就是说他在心理上很孤独。
实际上这种环境虽然恶劣,但要分谁来看待这个环境。当地也有从中原流亡的那里的人,他们就活得很好。而王阳明一到龙场驿站后就叫苦不迭,原因就在于王阳明从小就家境优渥,过的是公子哥的生活。只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来到这种地方,在他看来和地狱没有什么分别。实际上这件事情也告诉我们,客观环境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可因为进入这个客观存在的环境的人的不同,客观环境自然也就不同了。那么由此可知,境由心生这句话,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鸡汤问题。
王阳明在龙场驿站受到的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困境,身体的困境是那些恶劣的生态环境,心灵的困境,则是他多年来的成圣志向始终没有实现。而现在竟然沦落到如此绝境,乘胜更是没有指望。
我们都知道身体的绝望可以快速恢复,而心里的绝望却是致命的。最初在龙场驿站的那段时间,王阳明简直是生不如死。他当时把自己居住的那个山洞看成是一口棺材,准备随时哪天头脑一热就睡死在里面,但是他轻视了人的生命意志。人的生命意志是特别顽强的,所以他总是会在第二天早上醒来。随着慢慢适应龙场驿站的环境,王阳明就开始琢磨学问。当然了,这学问的基本内容还是如何成为圣人。
不过,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的思路由如何成为圣人,渐渐的变成了如果一个圣人遇到这种恶劣的环境,那么他该如何处理呢?
每当人,尤其是中国的读书人遇到现实问题总喜欢去历史里面找方法,王阳明自然也不例外。他当时就搜寻各种所谓的圣人,比方说周公、孔子、孟子还有朱熹,但他发现这些人根本就没有遇到过他这种困境。孔子虽然没有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