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基石,之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都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其实,「心即理」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归纳版、极简版。
何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呢,上一节我们讲过,因为所有的理,天理、真理、人生的道理,都在我心里,不在我心外。这些能让我们自由经营人生的理都在我心内,我还去向外求什么?
那么,由此可知,所谓「心即理」,直白而言,就是理在我心里,心外没有理。
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声称,人世间有那么多「理」,我们的心都能装得下,恐怕还是应该向心外的事物上去寻求些理吧。
王阳明要他举例。此人就举例子说,比如孝顺的理,它在我们心外还是在我们心内呢?
王阳明问他,你孝顺父母之前可曾去向别人讨教过如何孝顺父母?
此人回答,好像没有。
王阳明再问,你可曾问过你父母,应该如何孝顺他们?
此人回答,这个何须问,用心去做就是了。
王阳明笑道,这就对了。孝顺这个理不在父母身上,自然也不在所谓的专家学者身上。只要你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去用心,孝顺的理自然就出来了。如果这个理,真在父母或者专家学者身上,那当父母去世或者专家死翘翘了,你为何还知道孝顺的这个理呢?由此可知,这个理就在你心里。
再比如,孔子没有提出「仁」这个理之前,很多人也在行仁的事情。如果「仁」这个理在孔子身上,那孔子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我们为什么心里还有个「仁」的理在呢?
一切你所认为的流传在世的天理、真理和人生道理,其实都在我们心里,只不过有人把它从心里变成了行为和言语罢了。为什么很多人听到一些理就觉得很对,这是因为它和你的心是契合的,而之所以和你的心契合,是因为你心中本来就有它。
比如,人人都喜欢忠诚这个理。就是因为它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的心外什么理都没有,所有的理都在我们心中。
为什么所有的理都在我们心里,而不在我们心外呢?
这就要从朱熹讲起。中国儒家认为,我们的人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性,也就是人性。比如,仁义礼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讲,这些都是正能量,人性就是善的。不过,我们的心中除了这一部分性外,还有一部分就是情。所谓情,指的就是七情六欲、情感、情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