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心外无物(1):只有你肯用心的事物才是你的(第1页)

什么是心外无物,是不是如我们所说的「闭上眼睛就是天黑」的唯心主义呢?如果心外无物只是掩耳盗铃似的心学概念,那王阳明不可能靠它创建了三大军功,被今天的我们所知。也不可能影响那么多后来的伟大人物。所以,心外无物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但深层意义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来看下王阳明是如何解释心外无物的?王阳明对心外无物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很干脆利落,同时也有点讨巧。他说,心外无物的物,是事情的意思。也就是说,心外无物其实就是心外无事。他在《传习录》中举的例子是,比如你用心孝顺父母,那孝顺父母就是一件事,如果你不用心孝顺父母,那就没有孝顺父母这件事。在比如,你要吃猪头肉,猪头肉不是一「物」,吃猪头肉才是一「物」。表面看,你是用嘴吃的,但背后指使你嘴的却是你的心,只有你的心想吃猪头肉了,才会指使你的嘴去吃。这一吃,就有了吃猪头肉这件事,这个「物」。

你心动了产生个念头去做某件事,这件事才会发生。你没有心动,就没有产生要去做某事的念头,那件事就不可能凭空出现。

你以为这样解释心外无物就完了,根本没有完。

王阳明所谓的心外无事,必须是你心动之后用心去做这件事,这件事才真正存在。你心不在焉地做一件事,这件事就不存在。比如孝顺父母,你不用心去孝顺父母,即使形式上做的再好看,也没有孝顺父母这件事。

这段叙述其实和《中庸》的「不诚无物」异曲同工。什么叫「不诚无物」?就是说,如果你对一件事不真诚的去做,那这件事就不能称其为事。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这件事。

所以,你用心,才有那件事,你不用心,那件事就不存在。于是,心外无事,物者,事情的意思,所以,心外无物。

这个角度的心外无物,对我们有两种启示。

第一,积极的启示是:做任何事,发心,也就是你的念头非常重要。念头要绝对的正,惟有这样,你所做的事才具备伟大意义。对于伟大之事,人人都会用心去做,一旦用心,天下万事,皆可成。反之,不用心或者念头不正,这件事就是无聊甚至是恶事,尽量不要做。你若用心,「物」就出现,你若不用心;「物」就不可能出现,这就是心外无物。

第二,消极的启示是:心外无物,是一种提醒甚至是警告。人类之所以迷惑痛苦,就是因为把很多不属于你心内的事情拿进了心内,导致了心外什么都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