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心外无物(2):万物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第1页)

「心外无物」的第二种解释也是「岩中花树」的第二种解释。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下「岩中花树」这个故事。

王阳明那位伟大的朋友的意思是说:你看啊,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无关。和我的心无关,它就不在我心内,既然它不在我心内,那就是在我心外。可你王阳明却说,心外是没有事物的。你怎么解释呢?

我们从王阳明这个朋友的这段话就可以看出,他是个唯物主义者,在唯物主义者眼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那朵花自开自落,不以我心,也就是我的意识为转移。所以,那朵花就是客观存在的,和我们的心毫无关系。

这段话没有问题,世界上有很多客观存在,你见过的和没有见过的,都在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的那一套,你还真不好辩驳,一个「客观存在」在他们看来就是绝对真理。

那么,王阳明是如何应对他朋友这段话的呢,我们来听听王阳明的原话,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是同归于寂的。寂是寂静的寂。这个字,相当重要,它是我们理解这段话的钥匙。寂,可不是消灭,灭亡的意思,而是一种静止。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只不过还没有从寂转入动。

知道了这个字的大致意思,王阳明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王阳明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未看此花时,由于你的心没有指使你的眼睛去看,你的心和那朵花没有建立起联系。所以,你的心针对于那朵花而言,就是没有目的的,是寂的,是没有动的。而那朵花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它没有和你的心建立联系,它针对于你的心而言,就是寂的,没有动的。

这是王阳明的解释的第一段话,再来听下一段:当你来看此花时,事情就变了。你用眼睛看此花,是受心的指使,心指使眼睛看到了花。那么,心和花就建立起了联系,你的心针对于花而言,它从寂转入动,而花针对你的心而言,也从寂转入动,进入你的眼帘。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中,我们和天地万物的关系的一个唯一存在,感应。也就是说,我们和天地万物的关系只能是感应或者不感应,没有第二种关系,没有第二种存在。

现在,最关键的部分来了:当你和花建立感应后,还不算完,你必须要给花赋予价值,花才能在心中存在。那么,王阳明给花赋予的价值,就是此花一时鲜艳起来的「鲜艳」。

天地万物,存在的前提是有价值,而价值必须要由我们的心来赋予。你和任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