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我想大家并不陌生。知和行,到底谁重要,一直以来是中国哲学家们争辩的重要问题,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辩论仅次于义利之辩。
知和行,到底哪个重要,众说纷纭,孔子认为,知比行重要,不但是孔子,先秦思想家都认为知比行重要。宋明理学也认为知比行重要,而消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则认为,行比知重要。
到底哪个重要呢?我们的很多经历都告诉我们,知比行重要。比如,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学知识,一直到大学,学知识的过程就是知。只有「知」了后,才能去行。没有这些学来的知识,就不可能找到工作。比如,我们要做去挖口井,首先要知道井怎么挖,否则就不可能有挖井这个行为的出现。
我们要想有开车这个行为的出现,就必须先知道怎么开车。这不但说明了知比行重要,还说明了,先知后行,只有先知了,才可能有后面的行。
而主张行比知重要的人,比如曾国藩就说,你若想知道一件事,必须去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行,没有这个行,你就不可能知。比如,你若想知道如何挖井,必须要去挖,才能知道井怎么挖,学了如何挖井的知识,并不能真的挖出井来。你若想知道如何开车,必须要去开,只有在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车怎么开。
曾国藩的意思是,先行后知,只有行了才能知道。
两种理论,听上去都对,知比行重要这个理论,我们就听过「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的话,行比知重要这个理论,我们就听过「实践出真知」这样的话,你无法证明哪个是错的,但真理是绝对的,绝不可能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真理存在。所以,有人在知行问题上就采用了折中调和的办法,或者说是和稀泥。这个人就是朱熹的门徒陈澄。
他说,知行同等重要,不分先后,所以知行是合一的。比如,你要有开车的行为出现,应该是在行中有知,知中有行,最后才能行,才能知。知和行呢,是并驾齐驱的。
那么,问题来了,陈澄提知行合一,王阳明也提知行合一,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还是根本就没有区别。
现在,我们就进入王阳明式的知行合一。
1517 年,王阳明到江西剿匪,接着在南昌平定朱宸濠叛乱,1527 年又到广西剿匪,这三场战争的完美胜利把王阳明推到了圣人的圣坛。而王阳明在这三个战场的胜利,就要归功于他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大多数人的理解,是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是知道了就要行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