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段「孔子与诸弟子言志」的内容,说的是,孔子和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人谈人生理想。
子路最先说道:我的志向是治国平天下。
孔子微微点头。
冉有第二个说,我的志向比子路小,只要治理一方即可。
孔子又点了点头。问公西华的志向。
公西华说,我向做外交官,纵横捭阖。
孔子点头微笑,看向曾点。
曾点一点都不严肃,人家在那里谈理想谈人生,他却在一旁鼓瑟。用世俗的看法,这太没有礼貌了。
孔子问:「曾点,你有什么理想?」
曾点推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与他们的理想有所不同。我的理想是: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了,陪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鼓掌叫好,赞叹说:「我欣赏你的志向啊!」
这就是孔子「仲尼与曾点言志」的故事。或许有人认为,孔子是不是老糊涂了,呕心沥血传道授业,难道就是为了培养曾点这种浪荡弟子?
这要从孔子思想说起。孔子很少谈「性」和「天道」,因为这东西太玄乎。你总是谈玄乎的东西,就会忘了当下的实际。孔子思想,重点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以「仁」也就是爱人,为根基,非常扎实。另外,在孔子看来「天道」难违,如同客观规律一样,孔子也很少谈「命」,命就是时势。时势不可造,只能等待。
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虽然很正点,但有个外在条件:无论是平天下,还是治国,或者是外交家,必须要有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命」,它不受我们控制。
再看曾点的理想,全部都能由自己控制,不受「命」的干扰,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所以孔子才给曾点点赞,而对其他三位,只是微微点头而已。意思是,只要你们有这样的「命」,那就去做,没有这「命」,也不要苦苦苛求。
曾点的最大优势就是,不像那三位一本正经,满脸严肃,谈起理想如同谈世界和平。他很随意,而这种随意,恰好是阳明心学的眉批:不端不装。
就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圣人的学问不是拘束痛苦,而是释放心灵的,不要装作一本正经的道学家模样。
北宋理学鼻祖程颐和哥哥程颢都是当时鹤立鸡群的人物,但二人性格大大不同。
哥俩曾去朋友家做客,朋友请出歌妓陪侍。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