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弟子陆澄问王阳明:「静守时感觉不错,但遇到事情就感觉不同。为何会如此?」
王阳明回答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在静守中存养,却不去努力下克制私欲的功夫。这样一来,遇到事情就会动摇。」
下面这段话就非常重要了,王阳明说:「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炼自己,这样才能站得稳,达到『无论静守还是做事,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定』的境界。」
这就是王阳明「事上练」的最精准表述,王阳明的意思是,人必须要去事情上磨练自己,才能站得稳。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问一个问题:凭什么说,人只有去事上磨练自己,才能站得稳?
事上练,简单的三个字,它可不是王阳明随口说出来的。其背后有着不可辩驳的心学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来自王阳明的心学基石——心即理。
他说,心,在物为理,有此心即有此理。前面我们讲过,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理的确在你心中,但你不把它呈现到事物上去,理没有呈现出来,就等于没有。我们的心必须要去事物上呈现良知,事物才具备天理,这样才能说心即理。否则,只说所有的理都在我心中,却没有任何行动,不把心内的良知呈现到事物上去,那就是枯禅,没有任何意义。
一切都以呈现出来为标准,而要想呈现,就必须去做事,去行动。说白了,就是要去事上练。
这是事上练的第一个心学思想基础,事上练的第二个心学思想基础就是下面这段话。
王阳明说:「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味为本体;口舌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的感应是非为本体。」
这段话和心即理异曲同工,但更具体了。王阳明的意思是,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口舌,固然是在我们身上,可如果你不用它们,它们就是没有存在意义的。看似他们是我们身上的东西,其实若想让它们有价值,必须要去用它们。也就是说,它们的价值体现不在我们身上,而在它们的行动。
这两个心学思想基础决定了事上练这三个字,是阳明心学的重要概念理论之一,它不是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补充,它本身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无论是现实给我们的直观表现,还是心学思想的基础,都告诉我们一点,事上练非常重要。否则,你就不可能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