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这个词,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能听到别人说,待人要有诚意,要真诚实意。当我们觉得别人在撒谎,虚头八脑时,就会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诚意 。再别如,某部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很受大家喜欢,我们就会说,这是一部诚意之作。
从以上对诚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信息,所谓诚意,就是真诚,真诚的对待别人和事物。
不过,王阳明心学中所谓的「诚意」,其内涵要比我们上面讲述的内容要多得多。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王阳明对「诚意」的解释吧。
诚意,并非王阳明的创造,它来自四书之首《大学》的八个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排在第三位。我们都知道,阳明心学的格物,是在事情上正念头,致知就是实现良知,格物致知本就是一回事。那么,排在第三位的诚意又是什么地位呢?
来看王阳明的这段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做功夫的困难之处,全都在格物致知上。」
意思是,你只要真正的格物致知了,在事情上正了念头实现良知了,就是把功夫做成了。但是,在事情上正念头,其实真的很难,我们明知道很多念头是对的,但由于利害毁誉的掺入,我们就不会去正。所以,王阳明说,做功夫的最难之处,是在格物致知上。为什么格物致知难呢,问题都在诚意上。
当你的意,不诚时,格物致知就泡汤了。
那么,什么是阳明心学语境下的诚意呢?王阳明用了八个字: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有人恐怕已经听出来了,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八个字好像是王阳明解释知行合一的。怎么又来解释诚意了呢?
知行合一是什么,就是依凭我们本能的良知的判定去行动,良知判定我们喜欢美色,判定我们厌恶恶臭。其实呢,它也没有判定,良知是个活的东西,他本来就喜欢美色,厌恶恶臭。只要按照它的这种本能去行动,就是知行合一。
诚意同样如此。什么是诚意,就是你必须要像喜欢美色那样去喜欢善,要像厌恶恶臭一样去厌恶恶。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真诚无欺的对待自己的念头。这种真诚无欺不是我对他人不欺骗不撒谎,而是要对自己的心不欺骗不撒谎。
许多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总是欺骗自己。在视听言动上,明明知道这是错的,虽然它不会给他人带来麻烦,但仍然去做了。这就不是诚意。诚意,就是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