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3 年,21 岁的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他的朋友们都心急火燎地来安慰他,却发现他面色如常,毫无落第的悲伤。王阳明看到众人都很紧张,就笑着对他们说,我落第,没有中举,你们却动心。
朋友们大为尴尬。
三年后,王阳明在会试中二度落榜,朋友们发了羊癫疯似的跑来安慰他。这一次,他们势在必得,非要看到王阳明痛哭流涕。为了计划顺利,他们还特意找了几个落第的朋友,悲伤嚎啕,烘托气氛,勾引出王阳明的伤心来。
但这一次,他们又大失所望。王阳明不动声色地看着啜泣的落第举子,平静地说道:「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你们是把没有中举当成是耻辱,而我却把没有中举而动心当成耻辱。没有中举不可耻,大不了下次再考;没有中举却动了心,这就是大耻辱,绝不可取。
简洁而言就是,落第无所谓,动心才有所谓。这就叫此心不动,它是阳明心学的终极境界,也是能让你完美的致良知的巨大保障。
关于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还有个故事。
1517 年,王阳明到江西去剿匪,送行的一位朋友对人说,王阳明此番前去,必然立功。有人就问,你为什么这样说。
这个朋友回答,我触之不动。
历史记载就到此,所以也没有给我们清晰的解释,什么叫触之不动,凭什么触之不动,就能立下战功。
所谓触之不动,就是你用各种利益去引诱对方,用各种危害去恐吓对方,都无动于衷。这种人,就是触之不动的人。
人一旦达到这种不为名利、富贵、美色所动心的境界,就成了圣人,圣人无所不能。
为什么达到这种境界后,就无所不能了呢?用王阳明那个朋友的话来说,他是如何判定王阳明触之不动,就能立下功劳呢?
原因很简单,人生在世,所面对的一切归根结底只有四个字:利害毁誉。许多人在这四个字面前,是俯首称臣的。你一旦对这四个字俯首称臣,那这四个字就会牵制你,命令你,你就被动了。一旦有人用这四个字去威逼利诱你,你必然会动心。一旦动心,你就会被这些东西牵着走,做任何事时,你都会被它们所左右,而不是你的初心。
王阳明去江西剿匪,纯粹的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他的初心。利害毁誉,他都不在乎。他能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剿匪上,至于剿匪的成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