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人皆有良知,为何有好人坏人?(第1页)

1521 年,王阳明在浙江正式提出「致良知」这三个字,他后来和弟子们极端严肃的说,我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这三个字。但我们都知道,王阳明从 1508 年创建心学到 1521 年提出「致良知」这 13 年时间里,他讲学的概念、理论可真不是致良知三个字,心即理、知行合一、静坐、事上磨练、存天理去人欲,等等。

那他为何要说,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个字呢?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的是,「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有个特点,都有历史情怀,什么是历史情怀呢?就是尊重先辈,始终在先辈设置的圈子里转圈,很少跳出那个先辈划定的圈子去标新立异,我们注意啊,即使是中国儒家哲学的开山鼻祖孔子,也是如此。他说,老夫我是述而不作的。意思是,只陈述古圣先贤的思想就是了,绝不去再重新创造概念。

可我们都知道,孔子创造了「仁」这个概念。但孔子自己却说,仁这个概念,从前的圣贤们早就说了,但只是不明确,我只是把它明确了。

所以,中国儒家哲学,无论是孟子说的「义」,荀子说的「礼」,这个礼是礼仪的礼,程颐说的理、天理,其实都在他们的前辈那里有了内容,只不过他们特意提出来罢了。

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也是如此,他的所有概念,心即理、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他之前的圣贤们都提过,那么,致良知也不例外,只是古圣先贤们提的不明朗。

致良知其实就是《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致知」和孟子的「良知良能」的结合体。孟子说人皆有良知良能,王阳明总结为一个:良知。由此可以再次确定的一点是,王阳明的良知包括两方面,孟子所说的良知和良能,一方面是道德感、一方面是判断力。

王阳明始终坚持,他的心学是直承孟子的,这就是证明。

我们来看下,王阳明所谓的致良知到底是什么意思。致良知,王阳明说,就是行良知,就是实现良知的意思。致良知就是行良知,从这个角度来说,什么是行良知,行良知就是依凭良知的判定去行动,就是我们此前所讲到的知行合一。

致良知只是知行合一的一个细化,其实它的重大意义就是,如何知行合一,那就是致良知,如何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方法很简单:他在《传习录》中说,你那一点良知,是你自家的准则。当你遇到一个情境时,它立即会给出判定,是便是,非便非,你欺瞒它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