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六年( 1527 年)九月,王阳明奉命到广西去讨伐思恩、田州的叛乱。出征前,有两个弟子,一个叫钱德洪,一个叫王汝中,讨论他的四句教。
四句教是什么呢?
就是下面这段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汝中就认为,这四句话是错的,或者至少是矛盾的。他说,如果我们的心是无善无恶的,从心发出的意也应该是无善无恶的,为啥又说,有善有恶意之动呢?
钱德洪是积极维护王阳明的,但他的解释有点苍白无力。他说,心虽然无善无恶;可意,就是念头,是有善有恶的,所以才要去为善去恶。
王汝中当然不会被这种论调说服,两人就去找王阳明。
王阳明给出了一个解决方式。
他说,对那些资质高,就是良知光明的人,你只需和他说第一句和第三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他一听到这话就明白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体光明,始终在行良知,日用而不知罢了。
而对那些资质较差,就是良知被遮蔽的人,你就要和他说第二句和第四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他一听到这话就明白该在「念头」,也就是意上为善去恶,时刻警醒自己,我的「意」是有善有恶的,千万要谨慎,一定要正念头,也就是格物啊。
显然,这不是最圆满的一种学说的解释,而是私人订制。既然王阳明没有说明白,是不是四句教真的就是不明不白呢?
若干年后,心学门徒耿定向说,其实四句教称为「天泉证道」,「天泉」是天泉桥,是王阳明府邸的一座桥。耿定向说既然四句教被称为「天泉证道」,那跟定和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道」有关。王阳明龙场悟道悟的就是格物,心理合一,知行合一。
所以,四句教一定是这些大同小异的概念的一个另外的解释。确切地说,是如何让你格物,如何让你知行合一。简单而言,四句教可能就是格物或者知行合一的一个流程。
下面我们就来听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王阳明晚期,王阳明在浙江老家,领着弟子讲课。有一天王阳明正在为弟子们讲解心学,一老农来求见。老农不是来听课的,而是想和他做一笔买卖。
老农说,最近家里财政状况堪忧,很多地方需要现金。可悲的是,他没有现金,所以决定将自己的一块田地卖给王阳明。王阳明当即拒绝。他说,君子应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