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开讲心学时,有一位地方官常去听王阳明的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会呈恍然大悟之态,眉飞色舞。一月后,他却深表起遗憾来:「您讲的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身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行啊。」
王阳明接口道:「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
该官员吃了一小惊:「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王阳明回答:「工作即修行!」
「我愚昧的很,」该官员既迷惑又惊奇,「难道您让我一边工作一边温习您的学说?」
王阳明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繁多,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如果你真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私。公还是私,其实只有你自己清楚。这就是良知,良知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你必须认真省察克治,心中万不可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致良知了。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该官员恍然大悟,心灵满载而归。
在很多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的深山老林,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
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则是标榜进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
1509 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县令,几个月后,他给弟子们写信谈心学,最后说道:
政事虽剧,亦是学问之地。
这几个字,充分证明了,学问和工作是一回事,知和行是一回事。
有个叫南大吉的官员对王阳明说:「我为政总有过失,先生为何没有说法?」
王阳明反问:「你有什么过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