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存天理去人欲:我们总在圣人和恶人之间来回转化(第1页)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则说的是,存天理去人欲。一个灭字,一个去字,是二人学说的分水岭。灭字是把人欲当成了十恶不赦的东西,非要诛之而后快,去字呢,并没有把人欲当成十恶不赦的东西,把它去掉就是了,并没有赶尽杀绝。

举个例子,比如有只苍蝇,在你耳边嗡嗡叫。朱熹的办法是必须灭掉它,如果一巴掌拍不死它,那就追着它,直到把苍蝇灭掉。王阳明的办法则是,拍它一巴掌,拍死就拍死,没有拍死,也会把它赶走。王阳明绝对不会站起身来扔掉手头的工作,像朱熹那样去追着苍蝇灭。

当然,一个提灭人欲,一个提去人欲,归根结底是来自二人对我们人心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的态度。王阳明就认为七情六欲既然与生俱来,你就不可能把它彻底灭掉,它的存在是合理的。王阳明打比方说,你不能因为喜欢晴天,就让天不生云彩。

但王阳明并没有说,任由人欲泛滥而不节制,再回到苍蝇的比方中,朱熹紧盯着的是苍蝇,王阳明的目光固然盯着苍蝇,但他认为,驱逐不让苍蝇诞生的生态环境尤其重要。

这个不让苍蝇诞生的生态环境就是天理。

也就是说,天理和人欲二者,朱熹关注的是人欲,王阳明关注的是天理。他有这样的话,只要存了一分天理,就是去掉了一份人欲。存的天理越多,人欲就越少,所以存天理就是在去人欲。

那么,到底什么是天理,什么又是人欲呢?

我们来听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主人公叫卢藏用。卢藏用这个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这样的人称为人才。人才就不能藏着,有人劝他去做官,但他却嗤之以鼻。有人劝他去投靠名门望族做门客,卢藏用立即掀了桌子,捂起耳朵大喊:「快走,快走,我不听这种俗话。」

世人都认为卢藏用淡泊名利,只想做个普通百姓。

卢藏用,也很知行合一,在众人的称赞声中,跑进大唐首都长安附近的终南山隐居起来。

开始,很多人都找不见他,即使连对终南山最熟悉的砍柴工也不例外。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连去终南山旅游的游客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卢藏用名声大噪,很快就传入禁宫。

皇帝得知后,要宰相去请他出来做官,卢藏用推辞了很多次,最终,他无法推辞,出山做了官。

这就是成语「终南捷径」的由来。意思是,用直线,就是科考无法做官时,可以曲线,隐居混得名气后做官。

卢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