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准确精简,定位准确:10 秒表达抓住 TA 的耳朵(第1页)

昨天我们讲到了一套用 30 秒钟就完成表达的电梯理论,这是一套表达的基本功。而今天,我们试图再突破一点点极限,能否用 10 秒就完成一次表达?

01

10 秒是一个什么概念?现在,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基本 4-5 次完整的呼吸,就是 10 秒左右。

举个 10 秒表达的例子你来感受一下,比如优衣库的设计总监山本耀司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我」这个概念时,他是这样讲的:

「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別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我」。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我」是什么样。

这就是一个 10 秒表达的典型效果,是不是感觉冷锋出鞘,瞬间把人震慑到了?

请注意,今天讲的并不是 30 秒电梯理论的缩减版,而是另外一种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如何用一句话去表达一件事情。

在互联网创投圈,很多创始人都会去锤炼自己这一门技能,如何一句话说清楚自己的项目。

如果你听过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的产品发布会,你会发现,4 个小时的手机发布会,他几乎每句话都是金句。

比如坚果 pro 发布会时他说,企业家行走江湖,突出一个稳字。

再比如第二代锤子手机发布时,因为上次的销量很一般,他说到:真正的猛男,敢于直视惨淡的人生。

老罗能够出口成章,实际就和他早年反复锤炼自己的快速表达有很大关系。

02

今天的分享是,学会用一句话去表达一件事情。我把这个模型称为「短跑法则」,主要有三个重要方面:

1、「起跑器」,百米飞人们在起跑前,需要依赖起跑器作准备。表达也同样需要「起跑器」式的准备。

2、「百米冲刺」, 这里象征 10 秒表达的核心, 「准确定位」。

3、「终点触线」,这是最让人激动的时刻,核心是「鲜活性效应」。

03 「起跑器」

一段极简的精彩发言,多数时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灵感爆发,而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果。

如果你想在一些关键场合,能够做到一语中的,就需要就一个「起跑器」,也就是说话前的精心准备。

主要是三个准备,这是一套连续的动作。

第一个准备,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