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你的人生中,所经历的低水平的演讲次数要远远高于高水平的演讲。你应该还对学生时代,顶着炎炎烈日被学校领导废话半天的场景记忆深刻。
为什么你印象中的那些领导,演讲水平都如此让人难受呢?
除去「专业训练」等问题,核心原因是,他们太过自我了。
前天我们说了,高手的演讲就像一名导游,引领听众去探索未知世界。
而那些狂妄自大的演讲者,上台就挽起袖子,一副「我演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你们都给我听好了」的态度。他们更像马戏团里那些渴望观众捧场的猴子,一旦台下的人面无表情,没有什么回应,他们就气急败坏地继续发泄自己情绪。话就越来越多。
类似这种根本性地演讲误区还有一些,今天我都整理了出来给大家分享。
02
今天的分享是,「避免演讲的三个误区」。
我把今天分享的模型称为「我们不是传统文化表演者」,分为三个部分:
1、「皮影戏」,这象征演讲中你需要避免的第一个误区,「肢体语言比内容更重要」。
2、「双簧」,象征演讲中你需要避免的第二个误区,「即兴演讲不用准备」。
3、「相声」,象征你需要避免的第三个误区,「经常给人讲笑话」。
03 「皮影戏」
你要避免成为皮影戏表演者,只用肢体上下舞动,就可以完成表演。这是演讲中你需要避免的第一个误区,「肢体语言比内容更重要」。
这恐怕是我们听到过的演讲中最大误区,这来源艾伯·梅拉宾教授的一个理论:「演讲的关键只有 7% 在于语言,38% 在于声音,55% 在于肢体动作」。
这个理论被媒体捕捉后大肆渲染,从而迅速在全球流行开来。这导致很多演讲者过度重视对演讲者自信、技巧及魅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语言训练。甚至认为在演讲中,内容并不关键。
见此情况,梅拉宾教授本人不得不公开澄清这完全是种误读。因为他本来的研究是「情感如何被传递」这个主题,在情感传递中,这套理论没有问题。但在演讲中,绝非如此。
实际有很多演讲的教父级的人物,比如美国的演讲专家魏思曼曾说,演讲中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这个比重至少达到 90% 以上。
所以,那些没有太多演讲经验的朋友根本不用担心。如果你不擅长肢体语言,或者你的普通话也不是标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