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克服社交恐惧心理(第1页)

在社交场合,所有人会被分为两个阵营,一种是喜欢聚会的人,逢聚必去,喜欢在聚会上结识更多的人。他们会在社交场合下充满自信,并且认为社交会给他们生命带来能量。

而另一则是不喜欢社交聚会的人,他们看上去更像是宅男宅女,他们会觉得社交场合闹哄哄的,反而给他产生焦虑。有时候也很想认识不同的人,但又在接触不太熟悉的人时,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和别人搭讪。

你是属于哪个阵营呢?

我就属于后者,不喜欢社交,更喜欢用独处来获取能量。

02

为什么我们会恐惧社交呢?我曾经花了一些时间研究过这个问题。这里需要借助心理学家艾琳·亨瑞克森(Ellen Hendriksen)对于社交心理分析的理论:

他在《社交恐惧症》一书中指出,社交恐惧多半是来自我们的心理误区。

第一大误区是,你会觉得「最糟糕的结果一定会发生」。比如很多人不敢主动搭讪别人,因为他内心会想:对方一定不会理我,甚至会认为我是坏人。然而事实上,大部分情况下的搭讪,别人都会以友善的态度来回应。

第二大误区是,「如果最糟的结果发生,我就完蛋了」。我们会假象别人会对我们嗤之以鼻,然后我们会假想自己尴尬至极或者出丑。

但回想一下,当有人想对你进行搭讪时,你是更加友好还是会嘲笑别人呢?

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核心就是克服自己恐惧,同时也要让对方尽量避免恐惧。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陌生的一般就意味着是危险的,这个心理状态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深深印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想要彻底摆脱是不太可能的。

通常情况下,你可以通过多次的正强化来改变恐惧感,比如,如果你考了很多次试,成绩都很好,就不会害怕考试了。但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社交场合,没有条件多次正强化,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03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与陌生人聊天时克服恐惧?

我把今天分享的模型称为「摄影的三个环节」:

1、「人物」,这里象征我们需要关注镜头前的「对方」。

2、「风景」,与人聊天的心态,应该带着旅行的心态去,对陌生事物充满好奇。

3、「天气」,这里指注重「气氛」

04 「人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