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张扣扣案有很长时间的关注跟很多的讨论,但是很多讨论是基于不完全的证据、不完整的事实。我们都不知道 22 年前到底确切发生了什么,或者是基于大家心中对于正义,对于复仇的不同的态度。
从法律上来说,我觉得我们普遍可以达成的共识是:他的所作所为,法无可恕,情有可原。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现有的法律之下,在中国现有的死刑制度之下,他的被判死刑的结果是可以想象,可以预见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都没有办法回答,如果把我们自己置于张扣扣的人生经历之中,我们能怎么办?
有人提议说,张扣扣不应该选择私刑报复,他应该积极的学习法律,然后成为一名律师,为他的母亲翻案。
当然这个提议没有错,我看到在微博上是一个高赞回答,提议是没有错,我们当然应该尝试用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可是这个提议总让人觉得很悲凉。
正义本来是每个人应得的东西,公正的审判是每个人应得的东西,它不应该是一个只有律师才能拿得到的奢侈品。
如果一个社会预设说,你想要翻案,想要寻求公正的审判,要靠积极努力奋斗,成为律师、成为法官的话,可能律师、法官其实也做不了什么。当然了,我们不应该去偏信任何一方给出的单方面的说辞,我们只能接受法院对这个事情最后的认定是,22 年前的审判没有问题:一个未成年人在斗殴之中,过失致人死亡。当时双方都对审判结果没有异议。
即便如此,目睹母亲的死亡,在少年心中留下的阴影,从来没有人试图去理解他,去抚慰他,去解决他。这个社会我们能做的事情,当然还有很多。
有人问说,张扣扣案如果发生在美国,他会被判处死刑吗?
我原本觉得,这个问题不能作为一个严谨的法律问题去回答,因为每一个国家的法律都建基于它的文化跟社会阶段,所以我们很难直接的把张扣扣案搬到美国去讨论。
可是我也觉得,这不失为一个我们去再一次探讨「死刑」这个制度的机会。
我们最近在更多的探讨程序、程序对于结果的影响,之前的讨论,关于死刑的讨论,都是审判程序的讨论。
那我们在这里再介绍一下美国的死刑法律,包括有人问说,判例法的国家到底是怎么运作的?陪审团到底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在法律里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我借这个机会一并回答。
我个人的判断,真的就是一个不严谨的个人判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