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 节 文学作品中的「罪与罚」:正义女神是不是偶尔也应该拿下布条,睁开眼?(第1页)

你好,我是詹青云。

我们终于讲完了,杜德利案和由杜德利案发展出来的洞穴奇案这个思想实验不知大家作何感想。

杜德利案是我在法学院里学到的第一个案例,有一千页那么厚的刑法教材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他。可能是因为他在探讨一些刑罚的根本的问题,比如刑法的目的。我当时觉得编写教材的人一定是担心我们觉得法律太过枯燥无聊,所以一上来就要放一个那么惊悚的,人吃人的案子把我们给叫醒。

不过后来着学着发现惊悚的案子还有很多,可能情节没有那么离奇,但是可能反而更深地展示出,人性的很多黑暗面或者社会的很多黑暗面。

律师这个职业有一个特色,大概就是经常会接触社会的黑暗面。

我本人并不是刑辩律师,但是因为我是律师,很多人知道,所以有人会给我发私信,讲他们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有很多只是生活里的小烦恼,可是也有很多是非常沉重的问题。

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回复他们,不是因为我太忙或者不愿意,甚至是因为,就是没有勇气,觉得太沉重了,我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历练吧。

罪和罚这样的问题,在这些见证黑暗的过程里,人不得不去思考一些挺沉重的话题,人性的恶,社会的问题。又或者是像杜德利案这样的案子,因为他把人置于一种极端的状态之下,去检验每个人的人性。特别像很多反乌托邦小说的这种设置,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有很多的文学巨著,经典著作,都是用罪和罚这个主题来做一些其他的探讨,探讨人,探讨社会,探讨不同的阶级,探讨一个时代,探讨某种国民性格。

文学作品中的「罪与罚」

比如说有一本小说就叫《罪与罚》,大家可能都知道,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他写一个大学生,杀掉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故事。然后讲了他漫长的跟自己和解,跟自己救赎的过程。

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一本长篇巨著,我们之前提到过叫做《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本书也是从一桩弑父案开始,去用三兄弟的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人生经历,去探讨时代啊,人性啊。当然那本书有大量的宗教描写,宗教讨论,所以有已经有人跟我抱怨了,并不好看。

有一本跟《罪与罚》很像的大部头叫做《复活》,大家也可能都知道,就是托尔斯泰来写他的贵族,不是罪犯,就会是陪审员。怎么在陪审的过程当中被自己的昔日伤害过的女孩子触动,然后实现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