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用两期的内容讲了词的文体特点,以及如何去欣赏一阕词。简单来说,词是含蓄委婉的,它拥有文辞美和音乐属性,并以时空对照人事。那么,我们欣赏词的美感时,就要回到感官世界,心莅其境地去阅读、欣赏、体悟。
唐宋文人词的「境界」
从这一集开始,我们来讲讲唐宋词。这个单元,我们就借由白居易的《长相思》这首词,进入常人的境界,来谈谈唐代文人词所展现的无尽相思。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叫常人的境界。
这个说法其实来自王国维。他有一篇文章《清真先生遗事》。在这篇文章里,王国维把境界区分为诗人的境界和常人的境界。所谓诗人的境界,指的是诗人能够感知而且能够写出来的情思,因此就给读者一种独特的感受。不过这类作品比较主观,也比较个别性。
至于常人的境界,则说的是一般人都能够感受到,能够表达出来的,比如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类的人间题材。这类作品因为具有普遍性, 「故其入于人者至深 , 而行于世也尤广」,也就是说,他能够深刻打动人心,流行的层面也就更广远,容易引起共鸣。
前面我们说过,词基本上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它所书写的理应以普罗大众熟悉的内容题材为主,而且要明白易懂,因此自然就倾向于表现常人的境界了。即使不是为应歌而作的词,就算是个人的抒情词,都要求能够将个人的经验,化为普遍的人类经验,彼此可以交流共感。这是作为一般歌词的基本特色。
很显然,相思是一个普遍的题材,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体验,因为人间离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人世间因离别而不断相思,因相思而产生无穷怨恨,那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皆如是。所以这个主题就有着永恒的意义了。
为什么要选取白居易的词来讲相思这个主题呢?这跟唐代中叶雅俗共赏观念的形成是有关的。
朱自清写过一篇文章,名为《论雅俗共赏》。在那篇文章里面,他说:「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的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之前那样的固定了。『士』与『民』这两个等级,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又说:「这些诗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生鲜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于是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来的尺度和标准。这里并非打倒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