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常人的境界出发,分析了唐代文人词所展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相思之情。然后借白居易《长相思》这首词,论述了「无尽相思」这一个人间课题。从古到今,离别的事实一直都存在,也一直带给人们苦恼,那是很难消除的。除非离去的一方能够归来重逢,否则此恨便绵绵无绝期。
《菩萨蛮》里的「景」与「情」
在因离别而相思不断的基调上,就引申出一个普遍的与情绪反应相关的课题,就是触景伤情。它指的是本来埋藏心中的愁绪,由于被眼前的景物刺激,引起对某人、某事、某地的思念和追忆,因而产生更伤感的情绪。这也是人之常情。从唐代文人词开始,就涉及这样的一种抒情样态,可见它的普遍性的意义。相传李白作的《菩萨蛮》就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这一首词是这样写的: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松湖钓隐图》宋代李唐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关于这首词,学界一直有个争议,作者到底是不是李白?关于这一点,据称除了《菩萨蛮》之外,李白还有一首《忆秦娥》,南宋的黄升把它们都收录在《绝妙词选》里,放在李白的名下,说这首词为「百代词曲之祖」,并推许李白这两首词是词的鼻祖,是词的创始代表作。而到了明代,胡应麟却提出疑义,认为这首词是伪托李白所做。之后各种质疑的声音不断,直到现在,还有争论,莫衷一是。
我认为我们不妨撇开这样的争议,回归文本,看看《菩萨蛮》这一阕词,在唐宋间所代表的时代意义,观察它的情感内容、表现形式,及其所形成的抒情美感,看它如何把景和情交融在一起,写出别具一格的意境来。
李后主词说「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与人分别以来,不知不觉就过了一半的春天,眼前一切不但索然无味,反而令人触目惊心,无端增添了许多愁绪。因为景物的变化,使人顿然意识到时间的推移。而相对的,也意识到空间越来越远,个人孑然一身,无依无靠的感觉就特别强烈。就是说,人们也许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